受益于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壯大,近十年來,我國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國經營報》記者5月17日從教育部舉行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效”線上發布會上獲悉,當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全民素質得到穩步提高。
“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不斷創新,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苯逃扛叩冉逃舅鹃L吳巖表示。
中國也正在探索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中國范式”,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固基筑本。此外,高校通過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已成為解決我國重大戰略領域“卡脖子”問題的“排頭兵”。
人才是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蒲信c人才發展部部長曾偉勝表示,華為對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的需求量極大。僅在過去的兩年,約有2.6萬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加入了華為,其中有超過300人是我們定義的“天才少年”,他們在關鍵的業務領域充分發揮作用,推動了技術理論、架構和軟件的創新。
回顧十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表示,從人才培養看,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與新醫科,以及一流專業建設等,正在成為教育優先發展的新平臺,以及創新人才成長的新平臺。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成為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力量。
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成效顯著。吳巖表示,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大起來了、實力強起來了、培養質量高起來了、結構不斷優起來了、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硬起來了?!?/p>
據了解,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此外,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高等教育服務國家能力也顯著提升。吳巖表示,高等教育主動將自身發展“小邏輯”服務服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邏輯”,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持續增強,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
“高校為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參與研制超級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神舟系列等國家利器,支撐引領文化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建設?!眳菐r稱。
在高等教育培養質量方面,吳巖表示,以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為牽引,共認定8031個國家級、8632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遴選認定首批3559門國家級一流課程;連續三年評選教學大師獎、杰出教學獎、創新創業英才獎,評選出姚期智、張伯禮、林毅夫等一大批在高校一線做出杰出貢獻的“大先生”,有效激勵、引導廣大教師提升教學能力、潛心教書育人。
同時,我國還通過深化新工科建設、新醫科建設、新農科建設和新文科建設,加強創新人才培養?;A學科拔尖計劃2.0的全面啟動,也正在助力我國形成拔尖人才的“梯隊網絡”。十年間,高等教育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據吳巖介紹,中國特色的高校學位授予體系、專業目錄體系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發展深入推進,高校共建工作成效顯著。其中,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對接新發展格局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針對解決現實問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度明顯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65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目前目錄內專業771種;新增本科專業布點1.7萬個,撤銷或停招1萬個。
高科技企業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以華為為例,基于產業發展真實需求,華為向高校師生開放科研課題,于去年啟動了“眾智計劃”。曾偉勝介紹稱,目前已開放了4000多個課題,累計投入2億元人民幣,共有300多個高校團隊揭榜成功,超過3000名學生參與,提升了大學生解決產業真實問題的能力。
“在改革思路上,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以往的增量改革轉變為存量改革,開始了內涵式的高質量發展?!本透叩冉逃臧l展,謝維和認為,這種轉變表明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它開始具有了新的發展動能與運行機制,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模式發生了整體性的變化,高等教育的活力不斷加強,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與課程結構等得到進一步的調整與優化;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高等教育整體的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
就未來高等教育新時代發展目標,吳巖表示,一是堅持高水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根本質量;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共同富裕方向,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三是堅持落實“四個服務”,強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能力,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服務質量;四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全力打造高等教育中國范式。
著力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
高等教育戰線這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在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特別是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創新人才方面取得了諸多成績。
“我們做了三件大事,可以說是‘三個力’,即提升國家‘元實力’‘硬實力’和‘銳實力’?!眳菐r稱,這三件事對應的分別是解決“卡腦子”“卡脖子”和創造創新的問題。
據吳巖介紹,在提升國家“元實力”方面,教育部于2009年和2018年先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1.0和2.0版,在77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了288個基礎理科、基礎醫科、基礎文科的創新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目前我國已經培養出了1萬多名拔尖學生,96%的畢業生仍然在基礎學科領域進行深造和研究工作,假以時日,他們將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主力軍?!眳菐r表示,在這十幾年1.0和2.0版的工作中,一批非常突出的科技新星已經嶄露頭角,形成了“選拔設通道、培養留空間、評價長周期、保障建特區、協同聚合力”的育人中國模式。
這樣的育人模式已經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從規模、結構、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對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進行了全方位的謀劃和部署,意在培養未來杰出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
在提升國家“硬實力”方面,我國正加快卓越工程師培養。據了解,教育部于2010年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版,2017年又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版。吳巖稱,新工科建設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的一個最重要核心議題,開設工科專業的高?;径紖⑴c其中。此外,近幾年我國還增設了碳儲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等工科本科專業71種,在集成電路、儲能等領域布局建設了11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可以說,目前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居世界第一,整體實力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而且在第一方陣里面還很靠前。我們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工程科技人才,涌現了一批行業領軍人物,支撐了中國制造業的第一大國和正在形成的第一制造強國?!眳菐r稱。
在提升國家的“銳實力”方面,我國培養了一批具有交叉思維、復合能力的創新人才。
“我們近期在12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了首批未來技術學院,瞄準未來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發展,來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壁壘,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探索未來技術領軍人才培養模式。同時,把它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交織在一起共同推進,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推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醫工融合、工農協同來培養一批能夠引領和示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拔尖創新人才?!眳菐r表示。
高校引領解決“卡脖子”問題
據記者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通過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向、調整專業設置等,努力破解我國關鍵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以浙江大學為例,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浙江大學以“學生”“學者”雙定位實施卓越研究生教育計劃,學校圍繞國家發展需求動態調整研究生培養方向,優化培養類型結構,強化研究生系統科研創新訓練,以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支撐高質量培養,引導研究生在飛機自動化裝配、射頻模擬芯片、盾構裝備、微小衛星等國家戰略必爭領域解決了一批“卡脖子”問題。
此外,浙江大學與浙江省委省政府共同創辦全國首家研究生層次的工程師學院,完善“訂單式”“項目制”育人模式,著力培養面向產業的高端工程領軍人才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國工匠。十年來,學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61項,為培養卓越研究生提供了扎實的學術訓練平臺。
為提升教學育人質量,浙江大學堅持“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全面優化本科專業結構,將128個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為91個,圍繞國家戰略需要,新設機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復合專業,緊密對接“雙萬計劃”,累計67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立健全學科分類發展機制,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21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10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千分之一,6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
圍繞服務于國家重點戰略,高校也在積極貢獻智慧。
以陜西為例,陜西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表示,十年來,陜西省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閱兵、港珠澳大橋通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及嫦娥五號等國家重大工程中貢獻了陜西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據介紹,十年來,陜西省全省高校累計培養畢業生337萬人,72.1%的畢業生就業扎根西部和基層,培養出了“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張榮橋、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及“重組膠原蛋白研究的開拓者”范代娣等一批優秀學子,服務于國家戰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本報記者孟慶偉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