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梁平區責任督學 高晏
【案例背景】
梁平區高度重視“雙減”督導工作,組織責任督學月月督、季季督,校園巡查、走訪座談、查閱資料專項督,組織專職督學“四不兩直”觀摩課后服務常態督,助推“雙減”改革落地落實、回歸本真。
【案例描述】
2023年4月19日,我到梁山街道M小學開展課后延時服務常規督導。M小學課后服務每周三開展全校性大規模走班社團活動。學校開設了32個社團,各社團成員通過各班學生自主選項、教導處統籌調配入團,每個社團的成員來自全校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每個社團因其性質的不同人數也就不相等。全校1216名學生都自愿參加了喜歡的社團活動。從督導情況來看,我發現六年級有3個教室共出現了7個空座位。既然全校學生都自愿參加了課后服務,為何會有幾個班出現空座位?這里面會不會有什么“貓膩”?
一、把脈問診查“病因”
帶著這個疑問,我找來幾位老師了解情況。老師反映,還真有幾名學生課后延時服務費已交,但家長為其長期請假不參加。而且這個現象是這幾個班的共性。為什么不來呢?直覺告訴我這肯定有深層次的原因。
4月20日下午,我在學校課后服務開始前20分鐘再次來到M小學,不一會兒,只見幾位家長陸續來到校門口接孩子。我下意識走近他們,和他們攀談。經了解,這幾名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文化成績,孩子成績一直位列前茅;家長支持課后服務,也自愿把課后延時服務費交了。但害怕孩子參加社團后影響文化成績。于是,在社團活動時就給孩子請了假,回家刷自購的奧數題。
談話間,幾名學生戀戀不舍地與同學道別后,在父母陪同下漸漸遠去。望著他們離開的背影,不免一陣揪心。
二、對癥下藥開“良方”
交了課后延時服務費,家長卻不讓孩子參加?細挖問題根源,主要在于家長對“雙減”缺乏正確的認識,家長唯分數的思想仍根深蒂固;更在于學校課后服務的質量不高、吸引力不夠、家長不放心。怎樣讓學校課后服務高質量?怎樣推動“雙減”走實走深?于是,我會同M小學行政班子,以問題為導向研究整改方案。
一是摸清真實現狀,做好“溝通+交流”。學校全面摸清已繳納課后服務費,又長期不參加服務的學生信息和原因,建立臺賬,制定“一生一策”解決方案。班主任主動與家長交流溝通,引導家長正確認識“雙減”的意義,正確理解課后延時服務和作業改革,緩減焦慮,讓家長明晰教育目標和教育規劃,增強家長信心,提高學生參與度。
二是優化作業設計,做好“固本+培優”。在作業設計上,采取“一減一加保質量”方式:減,在作業總量上做減法,減掉機械、重復性作業;加,在質量上做加法,增加實踐類、融合性作業,讓學生既能“吃飽”又能“吃好”。在作業布置上,采取“固本+培優”方式,“固本”強調基礎服務,分層布置作業、書面作業不出校;“培優”強調分層輔導,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攀上更高臺階,為有待進步的學生打牢基礎。
三是提升社團質量,做好“興趣+特長”。在“全覆蓋、廣參與”基礎上,按“興趣+特長”原則設置年級社團培植興趣,校級社團發展特長。學校通過家長、學生問卷調查,掌握需求、整合資源、統籌安排,合理開設學科素養類(如閱讀、朗誦、思維、英語),藝術綜合類(如繪畫、書法、合唱、器樂、舞蹈),體育運動類(如籃球、足球、田徑、游泳)等社團項目,以“社團超市”方式供全校學生自主選擇,以此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打通學生特長發展通道,助力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三、跟蹤問效促“健康”
6月13日下午,我第三次來到M小學。這次,我看到了令人驚喜的一幕:還有兩天六年級學生就要參加小學畢業質量水平監測了,學校居然還在如火如荼開展社團活動。我特地找了一些行政領導、教師、學生和接孩子的家長座談訪談,六年級那7個“特殊學生”都參加了課后服務,2人參加了校級閱讀社團、3人參加了校級籃球社團、2人參加了校級藝術社團。家長說:孩子沒有了作業壓力,能參加喜愛的社團,不僅增加了閱歷、提升了素養,整個人變得更加活潑開朗了。同時,學校還成立了德育處為主的家校共育小組,在征求家長意見基礎上,著手制定下學期“雙減”共育計劃;教導處進一步完善了作業管理制度。
6月23日下午,我第四次來到M小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校課后服務課程設置的滿意度為99.8%,對課后服務教師工作的滿意度為99.6%,對作業量及難易程度的滿意度為99.3%。
【案例反思】
“雙減”政策落地之時,學??芍^是“摸著石頭過河”,試探性地開展課后服務。作為責任督學,有義務、有責任深入學校、深入師生,聽真話、查實情,精準發現問題、認真分析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持續推動“雙減”落實落地。
一是學做“旁觀者”,解開“迷霧團”。作為責任督學,要全面熟悉掛牌學校的情況,主動發現和思考掛牌督導學校的不足和短板,便于開展督導工作。不要因為熟悉而憑經驗憑感覺,要時時做到以“第三方”的視角看學校,戴好“旁觀者”眼鏡,透過學校個性或共性看本質,以問題為導向,帶著線索督、跟著問題督、盯著問題改,形成督導長效機制,切實發揮教育督導的監督作用。
二是善用“魔法棒”,聚力“解民憂”。督導,督是手段、導是目的。作為責任督學,督導時要善用“望、聞、問、切、開方、回訪”的中醫“魔法棒”,望校園環境,督學校精氣神;聞課堂教學,督課程落實;問師生心聲,督政策落實;切脈象沉弱,督追根求源;開方提對策,督問題整改落實;回訪問成效,督長效機制建立,以督促改、以督增效,助推“雙減”等教育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三是當好“宣傳員”,架起“連心橋”。責任督學行使對教育工作的監督和指導職責,肩負著黨和國家的重托、人民的信任和期待。本次課后服務“怪相”暴露了家長根深蒂固的育人舊觀念。作為責任督學,必須時刻關注教育動態和國家政策,及時做好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政策和學校辦學成果分享的“宣傳員”,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架好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連心橋”,形成攜手共育的良好氛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幸福成長。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