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區責任督學 趙小敏
【案例背景】
為扎實推進教育督導“一號工程”,上海市教育督導部門連續3年下發了《上海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雙減”主題性督導工作方案》,要求全市責任督學開展主題性隨訪督導,重點聚焦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作業管理、課后服務、提質增效和支撐保障等工作。作為責任督學,我深刻地認識到,作業管理就是學校推進“雙減”工作的“牛鼻子”,作業設計則是教師落實“雙減”工作的“硬骨頭”。只有緊抓“牛鼻子”、善啃“硬骨頭”,才能從根本上解答“雙減”這一真命題。
【案例描述】
一次,我來到A小學開展責任督學掛牌隨訪督導。剛走到校門口,就聽見一位家長在那里抱怨“做12道題就一定比做8道更好嗎?”。我聽得一頭霧水,于是向家長出示“督學證”,讓他跟我說說發生了什么。原來他孩子的數學老師昨天布置了12道計算題,而該家長的孩子在晚托時間只做了其中的8道題就交作業了。數學王老師發現后要求該生補做未果,就將情況告知了家長。孩子回家后解釋了不愿補做的原因,家長十分認可孩子的做法。聽完后表達了我的疑問:“為什么孩子沒完成作業您卻支持這樣的做法?”當我認真聽完家長的解釋,也不由得想“站位”在家長這邊。數學王老師來到后,該家長表示小軒是班級的數學小達人,十分喜歡數學,但王老師昨天布置的12道計算題中有好幾道題目在知識點和難度上有重復。所以當孩子向家長解釋為什么不想做另外4題的時候,家長理解了孩子的做法。為全面了解情況,我查看了王老師布置的12道題和小軒選做的8道題,更加堅定了我的“站位”。作為督學,我決定先做好家校矛盾的調解,再以此例為抓手推進該校作業管理工作的改進。向數學老師表達了我的想法。經過與王老師的協商式深入探討,他理解了設計作業應該精心精準,要體現學生個性差異,要避免作業過量引起學生厭學情緒。王老師愉快表示:“小軒的選擇確實有思維含量,作業做得多不一定就是好,如果能夠‘以少勝多’,不是更好嗎?”
隨后,我與學校校長作了溝通,要求學校及時跟進改進幾項工作:一是王老師通過解構分析這12道計算題,對作業設計策略做一次反思分享;二是學科教研組要通過深入學習“雙減”政策要求,進一步認識作業管理的重要性,同時結合學科特點,認真分析學情,開展作業設計專題學習,提升教師專業自覺;三是教師每天布置作業的上傳、教導處分管行政的審核以及校內醒目位置的公示,每個環節都要做到位;四是開展階段性作業案例展示活動,展示教師作業設計之所得。學校將這一系列活動的主題定為《作業“減負”,贏在“以少勝多”》。
我全程跟蹤學校開展的這些學科主題活動,并欣喜地感受到該校教師在“作業”理解與實踐中發生的變化。在一次數學教研活動中,教研組長欣喜地對我說:“‘以少勝多’思想已經成為我們作業設計的主要策略,也被確定為我們數學教研組實踐體驗類課程的研修主題?!?/p>
【案例反思】
“雙減”工作是黨中央關心、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重大民生問題,是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責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責任督學作為學校的“專屬顧問”,如何發揮隨訪督導的前哨作用,緊抓“牛鼻子”指導學校建立高質量的校本作業體系,意義重大。
“望”方向,對標對表把握“雙減”督導的關鍵點?!半p減”背景下的責任督學隨訪督導要圍繞減負提質精準發力,只有全面學習領會文件內容,切實把握文件內涵,深入思考“雙減”文件出臺的意義和關鍵點,在教育理念上有高度,在教育視野上有寬度,在教育管理上有厚度,才有資格掛牌“上崗”,才有底氣進?!岸綄А?。
“聞”需求,用心用情傾聽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心聲。在校園里,家長的抱怨很容易被置若罔聞。責任督學隨訪督導時要善于從細小的問題和現象中發現與捕捉信息,幫助學校診斷問題,尋找改進策略。
“問”計策,匯聚眾智共謀作業“提質增效”策略。與小軒家長和王老師溝通后,我就進一步完善學校作業管理的措施與校長教導主任、教研組長,進行了溝通交流,并專題開展研討,就作業如何“減負”,怎樣贏在“以少勝多”達成共識了并有了進一步的實踐探索。
“切”要害,對癥下藥,扎實推進作業“減負提質”?!半p減”考驗的是學校綜合治理能力,方法決定效果。我對癥下藥給學校開的《作業“減負”,贏在“以少勝多”》系列主題研修活動處方,提高了學校教師作業設計的整體水平。該校不少教師在市、區兩級的作業設計大賽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生對作業的滿意度也有了明顯提升。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