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責任督學 孫紅
【案例背景】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提出“把握作業育人功能、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創新作業類型方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要求。我在深入責任區入校督導時發現,校長、老師們在“作業實行總量控制”上很困惑:少留作業能行嗎?帶著這個問題,我試圖從科學的“作業設計與管理”這一個角度來做文章,力求以“督”為手段,以“導”為目的,對責任區學校既“監督、檢查”又“引導、服務”,助力責任區學校作業管理水平提升,整體辦學質量提高。
【案例描述】
一、調查研究,發現誤區
我督導過程中的學校雖然也都出臺了圍繞“作業管理”的文件、制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有意識按要求做,但是效果不理想。為此,我從去年9月開始,對責任區內的學校以進班聽課、參加教研、師生座談、查閱資料、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全方位了解,努力找到學校和老師不愿、不敢落實“雙減”的根源。調研后我發現,學校對“作業設計與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一是作業設計狹隘化。有的教師說,除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其他學科不需要作業設計與管理,因為這些學科不是考試學科,也不需要布置作業。
二是嚴控時間表面化。有的教師說,為了確保不越紅線,所以就很少留或者干脆不留作業。
三是分層作業形式化。有的教師說,分層作業就是把要留的作業分成兩塊或三塊,分別對應不同的學生。
四是實踐作業單一化。當問到如何布置實踐性作業時,教師第一反應往往就是知識導圖、手抄報等單一形式的實踐作業。
五是作業管理簡單化。有的學校一味要求作業時間長度,但是在協調各科時間安排、反饋學生完成情況方面缺少管理,教師對學生的作業缺少留痕整理、分析反饋。
二、分析原因,提出建議
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雙減”政策落地之后,雖然教師已經作出相應的改變,但傳統的作業觀仍影響著教師,對作業設計和管理方面缺少經驗。
因此,我先從責任區中的哈爾濱市A中學入手。這所學校是道外區一所名優學校,老師、學生素質高,學校管理井井有條。通過與教師座談,和他們一起研究作業設計原理、方法,把外省先進的作業理念和形式推薦給大家學習。我向校長建議發放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調查問卷,以改進作業設計。我根據哈爾濱市A中學調研的實際情況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成立作業設計研究專項課題。結合學校特點,由學校牽頭申報專項作業管理課題,并將研究課題分解到各學科,以學校優勢學科為切入點帶動薄弱學科進行作業研究,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引領大家思考作業設計和管理,從根本上改變作業的陳舊觀念。
二是建立作業設計評價制度。我從作業設計形式、作業時長、作業批改、統計分析、講評輔導等方面幫助學校制定作業管理的基礎性標準,通過評價作業發揮導向功能,引領教師做好常態化作業設計。
三是成立優秀作業設計資源庫。學校通過基礎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分層作業等不同類型優秀作業進行展示交流,每個學科教師都將自己的作業設計集結成資源庫的一部分,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同時也為日后的作業設計優化、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多次督導走訪,盯住“作業設計與管理”這個切入點,我督導的學校取得可喜的成果。目前,哈爾濱市A學校形成了人人關注作業、人人研究作業的良好氛圍。學校每個學科都建立了校級作業設計科研課題,并積極開展研究。學校做到了基礎性作業從題海中精選,篩除了機械重復內容;分層作業精準到每一個學生,利用知識曲線圖等對學生做出精確診斷后進行分層布置作業;實踐作業精巧設計,緊密結合課內知識,又能拓展提升能力;展示作業精心布置,展廳、公眾號等都成為了學生展示風采的平臺,形成了紙質化、實踐化、層次化、特色化作業,讓學生體驗到完成作業的成就感;學校評價作業精細科學,學校建立了作業形式、作業時長、作業批改一系列完整的評價體系。學校還建立起了優秀作業資源庫,資源共享,形成作業設計質量螺旋式上升、作業評價科學合理的良性循環。學生的課業負擔輕了,學習成績不降反升,家長也滿意了。
據此,我對責任區內教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也以“作業設計與管理”為突破口,經過一段時間的“督”“導”并用,每個學校也形成了符合自己學校的作業設計特色。例如B學校的農村勞動實踐作業,通過照片、視頻集中展示,增強了學生的勞動意識,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受到了道外區教育局的表揚。
【案例反思】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與管理”專項督導,使我對“督導”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讓我更明確“求實是督導的基礎、求真是督導的核心、提升是督導的目標”三步督導策略。
求實是督導的基礎。責任督學需要充分調研,了解每所學校的優勢和不足,結合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重點挖掘,進行針對性地督導,并形成切實可行的督導方案。沒有充分詳實地調研,就不可能產生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導”。督學只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接地氣的意見,一味地指責批評實效性不強,紙上談兵般的建議更是如空中樓閣,沒有實用性也就無法達到“導”的目的。
求真是督導的核心。責任督學的責任與使命并不是單純地“督”——檢查與評價,重點在于“導”——幫助學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辦學水平。責任督學必須以求真務實的態度,俯下身子,用真心發現真問題,給出真診斷,想出真辦法,制定真策略。只有這樣才能讓學校不搞花架子,真心接受督導,做出真改進,達到真發展。作為督學,把自己平時工作中的經驗轉換為學校發展的助力,真正幫助道外督學責任區內的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一名合格督學不變的宗旨。
提升是督導的目標。每一次督導都是對學校辦學質量的診斷。因此,對每一所學校的督導不應以任務完成為節點去做減法,而是以發展的眼光與學校一起思考未來前行的方向,真正去提升責任區學校的辦學品質。這次對“作業管理”的督導,一方面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促進了責任區學校乃至區域內教育教學整體質量的提升。這種提升需要每一名督學人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督導專業水平,不斷研究問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督導,最終錨定的目標是提升每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更好地為教育事業發展助力,這也是每一名督學人的追求。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