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責任督學 馮培堂
【案例背景】
“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更凸顯其必要性。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的合作。沒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孤掌難鳴”。而如何開發家庭教育資源,增強家長參與教育的主觀意識,配合學校打好“立德樹人、減負增效”這套組合拳,是擺在我們面前最顯著的問題。我所轄的第三責任區地處僻壤,世代為農的家庭占絕大多數,家長們普遍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兒,老師們也常反映工作中家長不配合,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讓家校共育切實有效,并發揮出最大的教育合力呢?
【案例描述】
隨著課后服務的有序推進,社團活動的蓬勃開展,大家正為“雙減”政策的落地開花而高興時,兩個場景卻擊碎我眼前的繁華,露出背后的真相。
片段之一:等候孩子放學的家長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你每天在家干嘛?”
“沒啥事兒,打打麻將?!?/p>
“算我一個!”瞬間湊齊一桌還有富余。
我湊過去問:“你們不用陪伴孩子嗎?”
“不用,現在可好了,雙減后孩子的書包不回家了,作業也不用輔導了?!?/p>
“我壓根兒就不想看孩子的作業,眼不見心不煩!再說抓學習是老師們的責任……”
我發現:中小學課后服務解決家長后顧之憂的初衷,在有些家長眼里卻成了“躺平”的理由。
片段之二:在“勞動教育”進課堂的問卷調查中,85%的家長認為沒必要開設勞動教育課,還是多加強語數外的學習。90%的家長把勞動教育等同于做家務、大掃除。
要解決這些問題,并非單槍匹馬的責任督學能夠完成,需要團結學校的力量。我建議中心校領導馬上召開教師大會,當我把以上“片斷”分享給與會教師時,竟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指出家長在孩子成長路上的缺失與不到位。我總結為以下兩種:A、不作為型。家長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老師身上,成了甩手掌柜。這是“缺鈣”的表現,需要下一劑《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猛藥”。B、亂作為型。這類家長要求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主打一個分數高。這是典型的“近視眼”,仍走在“唯分數”論的迷途中,我們要用“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破除他們心中對分數的“執念”。經過大家共同努力制定出家校共育更有效的活動方案。會后我手執“典型”家長名單,挨個走訪到戶,為接下來的工作打好“前戰”。
一、開設家長學校,啟動“家校共育”雙引擎
針對農民家長農活忙、文化低、意識弱、積極性不高的現狀,我建議中心校領導為他們量身定做“學習+反思+參與=合格家長”的教學計劃。一是學習時間隨機化。家長學校中的閱覽區和親子活動區全天開放,由家長代表“策反”那些“碼長城”家長走向這里。二是學習內容形象化。由思政教師把教育法規借助鮮活的事例加以宣講,來提高家長對自己“不作為、亂作為”錯誤思想的認識。三是學習要求具體化。班主任老師嚴格執行每月一節課的簽到制,要求人人有筆記個個有反思。四是學習結果公開化。校委會定期開展優秀家長評選活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們的成長中來。截至目前,A小學、B小學分別有53名和90名家長榮登優秀家長光榮榜,占比率均達60%左右,這大大提高了家庭環境的育人能力。
二、成立家委會,架起“共同成長”愛心橋
為了鞏固家長學校來之不易的成果,我提議開展“家家有本經,曬經學本領”的育兒經驗交流會,由中心校牽頭家委會具體承辦。我們第三責任區有9所小學、3個教學點和4家幼兒園,按照“校校間強弱搭配”原則,設A小學、B小學、C小學、D小學和兩家幼兒園共6個主會場,每場推選3名優秀家長,去其他學校傳經送寶,這樣每位家長就可以獲得18篇優秀“育兒經”。我作為評委參加了每一次交流會,也見證了家長的一次次進步。會后一家長緊緊握住我的手激動地說,“是你們讓我明白:原來我眼里的好學生背后都有位優秀家長?!鄙磉叞駱拥牧α孔屇切疤善健钡募议L站了起來,互幫互學共同進步之風在家長間悄然升起。
三、家長進課堂,擴展“本土資源”輻射面
看著督導檢查問題清單中的“課后服務形式單一”,校長說,學校教師年齡老化、又缺少專業的音體美老師,整改起來難度很大。我建議整合家長方面資源:讓從事其他職業的家長走進課堂,作為學校教育資源的擴展和補充;聘請“民間藝人”為助教,擴充社團活動覆蓋面;結合當地民俗民風舉辦具有本土特色的各項活動,增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如今A小學的“花樣面食社團”和勞動實踐基地已榮登當地電視臺,作為“雙減”先進典型被推廣。B小學組織的“熱愛家鄉,我是家鄉代言人”的親子活動經長治市教育頻道播出后,讓非遺文化“獨轅四景車”成為當地“網紅”。這種深度參與的家?;顒?,是實現共育共贏的好舉措。
四、源頭再發力,搭建“持續學習”加油站
大部分責任區內的家長文化程度不太高,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者居多,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針對這一現象,我建議學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定期為家長提供系統、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導,普及兒童心理方面的相關知識。利用微信群、釘釘直播、公眾號已向家長推送優質學習資源100多篇,開展家長培訓10余次,每次的調研和家長反饋,我都記錄成冊作為自己常規督導的寶貴材料。
【案例反思】
責任督學在工作中要“督出實情導出實效”。開展督導工作,目的是要促進學校的發展和改進。這就要求責任督學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家長和社區,做積極主動的“行動者”。只有在行動中才能履行督學的職責,了解學校的實情,給予一定的指導,幫助學校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在行動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完善自己的督導工作;也只有在行動中才能透過表象看到問題的本質。就像本案例中真正的聲音是主動靠近家長群體,才看到背后的真相,督導工作也只有督出實情才能導出實效。
責任督學在工作中要“督”不越位、“導”不缺位。督學要認清自己在學校中的角色,不能以“欽差大臣”自居,把自己看成是?!疤舸虄骸薄罢也鐑骸钡摹敖逃臁?,而要從一個冷冰冰的評價打分者,變成熱情的“服務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到學校開展督導工作,與學校領導師生建立起一種和諧關系,主動為學校的健康發展聽診把脈,真誠傾聽學生呼聲,真實反映家長愿望,真情關心學校困難,多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做到“督”不越位、“導”不缺位,與家校聯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