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堅持以生為本,把好課程、陣地、活動、評價“四道關”,統籌資源、一體推進新時代科學教育,增強學生科技創新意識。
一、把好課程關,精品資源“一站式”供給
堅持大科學教育觀,系統架構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并向學前段延伸。一是創新德育課程。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研發“森森學子”等校本德育課程20余個,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整理提煉科學家資料,利用晨會、班會等向師生講好錢學森、袁隆平、程開甲、屠呦呦、蘇步青、孫家棟等大科學家的小故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家精神內涵,樹立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意愿和理想。二是落實常態課程。注重創設學習科學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欲。加強跨學科、項目化等學習方式,逐步形成課堂活動開放、教師按需引導、學生自我主宰的課程生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三是豐富拓展課程。以科學教育撬動五育融合,形成錢學森航天育種勞動課程、錢外學生科學工作室、茅以升橋梁和工程體驗、丁中科學稱豬等特色拓展課程近百個,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時,驗證科學家經典實驗,培養科學實踐力。
二、把好陣地關,科學精神“全天候”浸潤
整合校內外資源,推進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一是做強校內主陣地。依托省、市級5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以點及面帶動全區學校開設人工智能實驗室、少年科學院、創客中心、3D科技廳等“科學+”新型未來學習中心130余個,把科學教育陣地的“零星盆景”打造成為全域覆蓋的“美麗風景”。加大學??茖W教育陣地對外開放的力度,建立保障機制,為校外師生參觀交流研學提供可能。二是用好社會大課堂。統籌校外研學基地、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通過活動共辦、精神互促、師生互動等方式,共建校際、校館、校社、校企四維合一的青少年“15分鐘科普知識學習圈”,借助紅領巾講解員、小科學家和文創設計等學生社團力量,開展場館學習,激發學生科學探求欲。
三、把好活動關,自主探究“零距離”分享
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活動有效鏈接,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一是堅持“請進來”。邀請100余位科學家、科普工作者進校園,借助科學大講堂等平臺,開展《太空飛行趣事多》《飛機上天的秘密》等科普系列講座,帶領學生進行主題項目探究,培養學生科技素養。聯動科技部門舉辦校園科技體育大會、科技藝術節等活動200余場,幫助學生了解前沿科技,增強科技創新的信心。二是堅持“走出去”。開展“尋訪身邊的科學家”主題活動,鼓勵學生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多維度感受科學思想和科學家精神。以走讀科學家精神研學基地為抓手,帶領學生走進院士巷、院士路、重點實驗室、科創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場所,通過校內學、走讀學、體驗學等,把科學家精神內化為學生品格。
四、把好評價關,創新品質“多元化”發展
一是探索多維評價。探索實施作業評價與作品展示相參照、統一評價與適性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聯系、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統一的多元評價體系,保護每一位孩子的“奇思妙想”,激活學生創新動力。二是創新數字賦能。在“淘活動”數字平臺上增加科技類親子活動資源,借助“每周一天家庭日”活動,開展高質量科學教育親子活動100余場,家長可通過浙里辦APP“星級家長執照”平臺記錄家庭日活動,營造良好的家庭科學氛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