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謙寧街小學在“雙減”工作實踐中探索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從優化資源條件、強化隊伍建設、開發課程項目、創設活動載體等方面著力,彰顯科學教育特色,激發辦學活力。
一、優化資源條件,夯實教育支撐
在省、市、區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學校不斷加大校園科學教育軟硬環境建設力度。逐年增加科學教育投入經費比例,更新升級“兩館四室一空間”(即校園科技館、南仁東紀念館、STEAM教室、創客教室、科學探究室、科學實踐室、科普e站空間)的硬件設施。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做好科技主題的校園環境建設工作,設立科學知識長廊,開辟創新作品陳列室,為學生傾力打造多維立體的科學教育活動陣地,著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強化隊伍建設,集結優勢力量
整合多方資源,組建“館校聯合”(學校、大學城、科技館、圖書館)學科融合型師資團隊。學校成立科創工作室,由科學名師作為主持人帶領6名校內科學、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及3名校外科技輔導員組成科學團隊,投入資金為教師搭建外出學習、觀摩、培訓、參賽等平臺,每年參加科技輔導員、車模航模競賽、人工智能教練員等技能培訓近百人次,通過專業化培訓為教師成長鋪設快車道。為擴大科普宣傳隊伍,實行家校聯動,培訓家長、少先隊員代表作為學校的科普信息員,在更廣泛、更深入的多領域科學教育工作中發揮作用。
三、開發課程項目,提升創新能力
將科學教育納入教科研體系,探索課程項目一體化發展模式。研制《謙寧街小學科技創新教育五年行動計劃》,協同省、市、區相關部門整合優質資源,設置STEAM創新實驗室四大類課程(啟蒙課程、普及課程、培優課程、參賽課程),探索實踐“科創+”教育模式,將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學科、全過程,以科輔德、以科健體、以科尚美、以科促勞,形成科學教育“五育融合”特色。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打造小小創客、車模航模、人工編程、天文探秘、3D打印、機器人戰隊等6個精品學生社團,開發船舶設計(基于跨學科)、校園改造師(基于問題解決)、創意花窗(基于設計思維)、我的AI農場(基于人工智能)等4個創新項目,引導學生在課程學習、社團活動、項目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樂趣,為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打牢基礎。四年級某班學生張金某就是這些社團的發起人,無論是3D打印機、激光雕刻機、天文望遠鏡,還是微型機床、機器人套件、比特實驗室物聯網套件,他都充滿興趣并如數家珍,校園里經常能看到他手握一本科技書或車模航模,圍著老師問問題,去圖書室找答案,操作儀器設備探索求知。在張金某的帶動下,學生社團參與人數逐步擴大,每次項目實踐均由學生自發組織、自講自評,學生們爭當“科技小講師”,用項目場景+主題體驗+成果匯報的形式展示創新經歷與實踐成果。
四、創設活動載體,濃厚科創氛圍
構建“基礎+特色”活動平臺,堅持常態系列活動與創新引領活動融合鏈接,賦能科學教育發展。一是開展科學教育“五個一”系列活動(每日一次科普小課堂,每周一次科普廣播站,每月一次科創大講堂,每學期一次研學實踐,每年一屆校園科技節)。二是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拓寬學生科創視野。以南仁東“愛、勇、精、實”四字精神為引領,開展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進校園活動,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感受科學家精神。邀請南仁東親友等到校進行“講述南仁東故事,弘揚南仁東精神”主題宣講。開展南仁東事跡校園圖片展,組織學生到貴州研學探秘“中國天眼”,帶領學生走進科技館、博物館、氣象站、水廠等,體驗科學魅力,讓科學家精神融入孩子們的成長血脈。六年級某班學生張裕某參加“中國天眼”研學活動后,立志學習南仁東科學家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將來也成為一名科學家,多次在各級科技競賽中獲獎,并以突出的創新業績榮獲“宋慶齡獎學金”。三是發揮基地校示范引領作用。定期組織開展學區科創交流會、面向社會開放科普基地等活動。其中,校園科技館和南仁東紀念館接待各級領導、兄弟學校調研參觀近萬人次。堅持“以賽促學”,組織學校師生參加國家、省、市、區各級科技創新大賽、編程大賽、模型大賽、未來工程師競賽等10余項科技賽事,為促進市、區科學教育的整體提升貢獻力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