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研制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監管實施細則,細化工作要求、打通政策堵點,有力推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準入審批和日常監管,使課程師資更有保障,經營行為更加規范,學員權益更受維護,獲得社會各界的肯定和支持。
一、堅持高位統籌與協同配合相結合,構建縱橫貫通的組織體系
一是強化組織架構。成立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發展工作領導小組,6個區和22個市直部門為成員單位,構建橫向到邊的聯防體系。各區建立以民管辦—鎮街—社區—網格員(校培專員)四級聯動網格化監管模式,搭建直插到底的治理橋梁。二是強化制度保障。堅持聯席會議、聯合執法、定期通報、黑白名單、信息共享等五項工作制度,印發《市教育局等十三部門關于做好規范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工作的通知》,統一審批流程、統一材料清單、統一審批文件、統一進度安排,切實提升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三是強化分類監管。落實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調整為由相應的文旅、科技、體育行政部門行使審批和管理權限,教育部門主要負責市級統籌,全市一盤棋系統性推進分類監管。
二、堅持政府治理與社會治理相結合,構建多元共建的治理體系
一是落實齊抓共管。教育部門充分發揮牽頭兜底作用,每月召開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體育、文旅、科技等部門重點做好準入審批和日常監管工作,市場監管、民政、建設、消防、人民銀行、銀保監、證監等部門依照職責做好相關工作。二是促進同心聚力。聘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組成的市級校外培訓監督員,實現市級監管力量下沉。區級組建19名校外培訓機構督學、290名片區校培專員、108名區社會監督員等隊伍,織密校外培訓監管網絡。三是暢通監督渠道。公布投訴舉報電話和郵箱,通過全國平臺、信訪、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政府網站、公交電視媒體平臺、社區網格員等渠道,發動社會多元力量宣傳政策并鼓勵參與監督。四是引導行業自律。構建行業自律體系,號召培訓機構順應行業發展前景,自覺遵守政策要求,共同促進校培行業規范發展。
三、堅持源頭治理與有效化險相結合,構建高效精準的防控體系
一是建立雙重預防機制。區級層面落實對重點場所、培訓教材、從業人員的規范要求,嚴格執行校外培訓廣告管控要求,落實收費管理及預收費監管,抓好常態管理。依托網格化管理體系,建立動態排查機制及包保責任制,“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在法定節假日和寒暑假等關鍵節點加強檢查監管。市級層面結合培訓機構監管數據稽核、培訓材料規范管理年、平安消費、監管護苗、藝考機構治理、校外培訓“安全守護”等專項行動,市級多部門聯合開展督查行動,嚴查違規培訓行為。二是建立定期通報機制。通過微信、微博、客戶端、張貼“校外培訓家長端”APP海報等強化政策解讀與普法宣傳,教育引導學生家長理性選擇校外培訓。發布啟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審批公告和五批240家新審批機構白名單,曝光違規案例71個,防范違規培訓,維護家長合法利益。三是建立長效化險機制。依據《校外培訓機構相關事件分類分級處置辦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屬地主體、機構主責、學校參與”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健全職責明確、反應迅速、處置有力的校外培訓機構涉穩事件處置體系。
四、堅持依法行政與剛柔并濟相結合,構建科學公正的執法體系
一是注重培訓提升。印制《規范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工作手冊》、組織政策解讀培訓會、審批工作現場教學、建立市區審批部門交流平臺、開展《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專題培訓,夯實執法人員理論基礎,提升執法能力。二是注重隊伍建設。推動各文旅、科技、體育等部門盤活現有人員編制,配齊配足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監管專職人員。三是注重執法銜接。做好日常管理與監管執法銜接,推進落實鎮(街)涉教行政執法事項賦權,明確各主管部門職能分工,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執法”原則,探索建立審批、監管、行政執法工作銜接機制。
五、堅持需求導向與特色供給相結合,構建優質豐富的服務體系
一是積極整合各方社會資源。依托少年宮、學校、社區等陣地開展文體科技類項目托管、公益夏令營等,積極解決學生假期“看護難”問題。二是推動第三方機構進校園。以課后服務特色課程需求較多學校為試點,探索優質合規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的采購辦法、費用標準、監督機制、評價方法和退出機制等,緩解教師工作量,使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成為學校教育有益補充。三是實施藝考培訓專項治理。強化藝考培訓審批監管、壓縮機構數量、規范招生宣傳,同時立足藝術教育校內主陣地,推動普通高中有特色、多樣化發展,對有藝術升學需求生源的普通高中進行統籌規劃布點并提供支持保障。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