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描繪了2025年初步建立高質量特殊教育體系的宏偉藍圖,令人憧憬,令人振奮?!队媱潯肥窃谥袊逃劢垢哔|量發展、闊步邁向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層面對“十四五”特殊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的頂層設計和特殊安排,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對視力、聽力、智力、言語、肢體、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的親切關懷。
突出體系,全面構建特殊教育四梁八柱?!队媱潯返牡谝粭l基本思路是拓展學段服務,“成體系的建設”將成為“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的一大亮點,特殊教育的四梁八柱將基本完善。一是在全國范圍內將特殊教育重點關注的受教育群體,在視力、聽力、智力、言語、肢體、精神、多重殘疾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覆蓋面更寬,針對性更強,服務更精準。二是首次提出“鼓勵2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辦好一所達到標準的特殊教育學?!?,并要求“20萬人口以下的縣(市、區)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資源”,特殊教育縣縣有基地的基本格局將全面形成。三是提出了加大力度發展學前特殊教育、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的組合政策,將大大加快以義務教育為重心的特殊教育快速向兩端擴展,使殘疾人在不同學段上都能學有所教,入學、升學不再是煩心事,終身教育體系呼之欲出。
突出融合,全面賦能特殊教育內涵發展?!队媱潯返牡诙l基本思路是推進融合教育,“高水平的融合”將成為“十四五”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培養殘疾人充分融入社會的能力將再上一個臺階。一要在入學安排上進一步保障普通教育優先,讓所有的普通學校、職業學校都能夠盡可能地敞開大門,接納殘疾學生和各種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不僅提供盡可能多的學位,而且提供有最大針對性、有效性的課程,使殘疾學生和各種有特殊需要學生與所有其他學生一樣,同在藍天下,共同學習成長。二要科學整合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與特殊教育、醫療康復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圍繞課程標準、培養方案、轉銜安置、資源共享等關鍵問題,打通教育類別、學科門類、不同行業之間的阻隔和界限,進一步放大“1+1>2”的優勢,在跨界研究、資源整合、多方位推進的大框架下,使融合教育更符合殘疾學生和各種特殊需要學生的特點和認知學習規律。三要在推進融合教育的總要求下,進一步辦好特殊教育學校,讓特殊教育學校充分發揮相對集中、專業性針對性強的優勢,不僅成為培養殘疾學生融入社會能力的平臺,而且成為支持區域融合教育發展的平臺。
突出機制,全面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队媱潯返牡谌龡l基本思路是提升支撐能力,“高水平發展”與“高水平保障”相匹配將為“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將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得到進一步優化。一要充分認識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進入新世紀以來,特殊教育保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處于歷史發展的最好水平,但這只是相對于過去的發展任務而言。進入“十四五”,特殊教育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特教學校重度、極重度殘疾的學生比例不斷攀升,殘疾類型更加復雜,融合教育全面鋪開,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成為新的時代要求,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原有保障條件下無法實現的。二要全方位加大定標提標的力度。已有地方標準的要努力推進國家標準的制定,沒有地方標準的要加快標準制定的進程,已有標準的要進一步深入調研論證提高標準。在一事一議、特教特辦的同時,將特殊教育保障全面上升到機制層面、標準層面。如:教職工編制標準,各項撥款標準、配備標準,辦學條件標準等等。三要進一步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人力資源保障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保障,要在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下,重新審視特教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制定落實更加有效的獎懲和激勵政策,要讓特教教師的職業吸引力與其承擔的歷史責任和付出的艱辛努力相匹配。
突出行動,全面加強發展特殊教育的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陸續組織實施了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新一期計劃命名為“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突出強調了“行動”。一要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特教特辦。國務院辦公廳向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轉發《計劃》的發文形式,本身就傳達出要求地方各級政府主導推動《計劃》落實的要求。也就是說,實施《計劃》不是教育一家的事,也不僅僅是密切相關的幾家的事,要加強政府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的統籌和保障作用,發揮政府推動“特教特辦”的優勢,加大政策、資金、項目向特殊教育傾斜力度,加強教育牽頭、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機制。二是編制好實施方案。要層層編制實施方案,壓實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的責任。在編制實施方案過程中,防止上下一般粗,杜絕空講大道理。特別要認真回答好四個問題:提升什么?加強了哪些方面的政策措施來支持提升?有哪些具體行動?是不是能切實辦好特殊教育?實施方案要做到有目標、有政策、有措施、可核查,能夠突出“提升”的有效性、“計劃”的目標有限性、措施的具體性和整體上的可執行性。(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 李天順)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