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立足課程、教學、評價、教研一體化設計,突出育人方式變革,制定了一套針對性突出、可行性強的行動方案,是對基礎教育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化細化表述,從時間節點、責任單位、實施方式、工作要求等方面給出了具有操作性指導性的實施方案,對推進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深遠意義。就《行動方案》而言,以下三點尤為突出:
一是采用課程視角全面推進教學改革。五大行動中課程方案轉化落地規劃行動位居首位,這是從大課程的視角整體規劃教學改革的體現。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全面系統性的工程,而課程方案的規劃與設計貫穿于整個改革過程中,是其他行動的前置條件。因此,《行動方案》中從區域、學校和監測三個方面給出了將國家統一制定的育人“藍圖”細化為地方和學校育人“施工圖”的具體路線和措施,聚焦課程方案落地的具體問題,指導區域和學校用循證方式切實加強國家課程方案向地方、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的轉化工作。
二是突出科學素養的重要價值?!缎袆臃桨浮分锌茖W素養行動作為單獨行動的提出是對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布局戰略要求的有力回應。在“科技強國”戰略設計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是關鍵舉措,也是最為基礎的一環。瞄準新時代育人要求,針對當前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行動方案》構建了校內外一體化科學教育體系,并從細化校內科學類學科教學指導、拓寬校外科普教育開展和保障科學教學的設備和條件三個方面提供了具體建議。
三是體現技術賦能的優越性?!缎袆臃桨浮分谐艘詳底仲x能作為專業支撐的行動外,在教學、評價和教研環節中都提到利用技術賦能相關工作的開展。這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缎袆臃桨浮访鞔_提出“鼓勵對普通教室進行多功能技術改造,建設復合型綜合實驗教學環境。地方和學校要明確教學評價要素和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發揮教學評價的引導、診斷、改進與激勵作用。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新技術與教師隊伍建設的融合,加快形成新技術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模式?!睆娬{了利用科技手段、數字化平臺和教學工具的普及,建立數字化教學教育開放共享環境,推動教育行業現代化的進程,拓展教育產業空間和發展前景。
將《行動方案》轉化為區域層面的實踐行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堅持系統設計,整體規劃課程實施方案。在區域內建立學校課程方案評價指標體系,加快“一校一策”課程方案的制定。區域可從“課程背景的全面性、課程目標的育人性、課程結構的層級性與綜合性、課程實施的可操作性、課程評價的發展性”等維度,研制學校課程實施規劃。同時,組織專業人員通過“一對一研討,一對一反饋”與學校領導干部進行深度對話,指導區域內所有學校的課程方案高起點設計、高水平落地,全面落實國家課程的特色實施,統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形成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課程案例。
二是堅持科技賦能,以評價撬動教學方式改革。充分挖掘智能技術在評價領域中進行數據分析、可視化呈現等方面的優勢,研發基于區域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智慧聽評課系統,即時生成可視化的課堂教學情況雷達圖和反饋報告,全面診斷區域、學校和學科的課堂教學情況?;谠\斷中發現的重難點問題采用循證研究等方式進行迭代優化和改進,促進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三是堅持優質均衡,構建全優質全覆蓋教研制度。針對部分省市教育基礎相對薄弱、教育規模大、優質資源不均衡的實際,建議區域不斷創新教研工作機制,建立全覆蓋-全優質的、伴隨實踐問題解決的教研機制。如組建“區級教科研員—中心組—學區/片區學科組長—學校教師”四級聯動教研網絡,讓教研覆蓋到每一個教師;建立層級式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的培訓機制和轉化落地的校本教研機制,讓每一個教師享有優質教研資源;建立專業骨干人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伴隨實踐問題解決的教研支持體系,讓每一次教研都高質量落地。
我們應該把握好教育改革的機遇,以《行動方案》為操作指南,制定更適合本地實際的課程教學改革路徑,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楊碧君)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