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那么,如何理解和落實這一《方案》呢?我們認為,應當牢牢把握創新發展這個時代主題,緊緊抓住育人方式變革這個突破口,重重打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一、深刻理解培養創新人才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① “創新驅動”是我國重大的國家戰略,建設創新國家是我們的偉大目標,其共同基礎就在創新人才?!斗桨浮氛蔑@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時代意義。
首先,培養創新人才是智能時代的內在要求。智能時代不再是我們期盼的明天,而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今天。智能時代,大凡重復的工作,智能機器人都比人做得好。因而,智能時代各行各業需要的不再是工業化時代的標準化人才,而是各種各樣的創新人才。
其次,培養創新人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本質體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本質意義上就是“人”的解放,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創新潛能的不斷釋放,并匯聚成磅礴的創新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社會的偉大發展。
第三,培養創新人才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任務。我們正處在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關鍵時期。建設教育強國,就是要不斷增強教育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增強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創新國家。
需進一步指出的是,培養創新人才不是面向少數學生的,而是面向每個學生的。創新,是人類在億萬年進化中所獲得的珍貴本能。人人都有創新本能。當然,人與人的創新本能有其區別:一是領域不一樣,每個人創新天賦所指向的領域不一樣;二是水平高低不一樣,不同的人創新本能的水平高低不一樣;三是實現路徑不一樣,每個人的創新本能都有其獨特的實現路徑。因此,培養創新人才,就是要發現每個人獨特的創新本能,并以適合的方式把這種創新本能激發和實現出來,引導學生創新地學習、生活、成長,最終成長為各不相同的創新人才。
二、系統把握國家統一制定的育人“藍圖”
《方案》提出:把國家統一制定的育人“藍圖”細化為地方和學校的育人“施工圖”。這就是說,唯有系統把握了國家的育人“藍圖”,才能更好地落實《方案》這個“施工圖”。那么,國家已提出了什么樣的育人“藍圖”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圍繞教育體制機制改革、高考改革、師資隊伍建設、高中育人方式變革、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評價改革,以及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出臺了系列重要文件,并全面修訂和實施普通高中和義務教育的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教材。這就是新時期我國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系統地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形成了“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評價方式—教學空間”等系統化育人“藍圖”。立足《方案》實施,我們應當理解創新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動力機制、發展目標和基本路徑。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施工”。
首先,培養創新人才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為我國創新人才培養指明了根本方向,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理論基礎和政治基礎。
其次,培養創新人才亟需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創新人才的素養結構是一個倒“T”型結構,“T”的橫表示寬廣深厚的綜合素養,“T”的豎則表示突出鮮明的個性特長。因此,《方案》指出:學校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健康成長為目標。也就是說,培養創新人才,在根本意義上要抓兩個方面:一是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二是抓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這兩者不可偏廢,相得益彰。
第三,培養創新人才亟需育人方式的系統、內生、持續變革。學校育人是一個系統,至少包括治理、課程、教學、評價、空間等諸多環節。培養創新人才,需要的不是某個要素或某個環節的變革,而是育人方式的系統變革、內生變革和持續變革?!斗桨浮窂恼n程教學切入,涉及到育人方式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斗桨浮窞橛朔绞礁饕刈兏镏该髁朔较?,明確了要求。比如,促進教學方式變革,《方案》提出: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克服單純教師講學生聽、教知識學知識等現象,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再比如教學評價改革,《方案》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加強過程性與增值性評價,注重發揮教學評價的引導、診斷、改進與激勵作用。
第四,培養創新人才亟需大力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發展。為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布局戰略要求,《方案》針對講得多做得少,學生對科技缺乏內在興趣等問題,專門提出了“科學素養提升行動”。這就是說,培養創新人才,要高度重視學生的科技素養,要始終把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發展貫穿全過程。
三、切實推進課程教學變革的深化行動
《方案》是推進創新人才培養的“施工圖”。那么,如何落地實施呢?這有不同的層面,是國家、地方和學校的協同行動。其中,學校是《方案》落地實施的最基層組織,也是最重要主體。因此,在此主要討論學校層面的落地實施問題。從學校層面看,落實《方案》起碼涉及到任務、策略和路徑等系列問題。在此主要就這些問題提出建議。
?。ㄒ唬┟鞔_《方案》實施的任務要求
明確任務要求是落實《方案》的行動起點?!斗桨浮诽岢隽苏n程方案轉化落地規劃行動、教學方式變革行動、科學素養提升行動、教學評價牽引行動、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行動等五大行動。五大行動包含14項具體任務,其具體要求包括:
一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全面性。落實《方案》不能碎片化,要系統實施,各個學校應當把每個行動和每項任務結合實際落地實施。當然,這并不是要求統一化標準化和齊步走,相反,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等具體方式上,《方案》為學校留下了很大彈性。在某種意義上,《方案》是解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教學問題的“中藥方”,學校抓藥如果品種少了或者量少了,“藥效”就達不到。
二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突破性?!斗桨浮凡皇且话阋饬x上的改革方案,而是“深化”行動方案。因此,落實《方案》,不但要有“行動”,關鍵在“深化”。各個學校在落實《方案》過程中,雖然要全面落實,但不能平均用力,要根據校情確定優先事項與重點事項,實現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突破。
三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平穩性?!斗桨浮仿涞厣婕暗蕉喾矫娴臈l件支持,各校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方案》實施的節奏和步驟,要充分考慮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可接受性,要做到行穩致遠,不能因貪大貪快而導致學校發展動蕩。當然,也不能為了求穩而無所作為。
?。ǘ┖侠磉x擇《方案》落地實施的行動策略
《方案》落地實施,必然要調整教育系統內外和學校內外的一些基本關系,比如行政力量與專業力量、綜合素養與個性特長、學生需要與社會滿意等等。合理處理這些基本關系,亟需學校認真選擇行動策略。策略指為實現目標依據形勢發展所制定的行動方針、謀略和方法等,為具體行動提供價值指引和方法指導。推進《方案》落地實施,學校應當堅持以下方面的行動策略:
一要堅持以落實新課程方案為主要任務?!斗桨浮分饕蝿站褪且诂F有基礎上推進國家課程方案的進一步落地實施。學校應當組織全體行政人員和教師通過自主學習、專家講座、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新課程方案的精神價值、原則要求和任務行動,以此為《方案》實施奠定思想基礎和專業基礎。
二要堅持因校制宜與規劃先行?!斗桨浮肥謴娬{因校制宜、一校一策,要求認真做好校情分析工作。為此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校情分析要實事求是。不以成績掩蓋問題,也不以問題否認成績,成績歸成績,問題歸問題。二是校情分析要系統全面。系統梳理學校治理、課程、教學、評價、隊伍、設備設施等方面的現有基礎與面臨挑戰,要形成整體研判和系統分析,要避免以偏概全或以點代面,要打破主觀認知定式,還原校情的真實形態。三是校情分析要突出“轉化”工作。校情分析是為行動服務的,要通過校情分析,明確學校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的優勢與不足,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并重,合理選擇深化行動的切入點與突破點,把《方案》的要求“轉化”為學校的行動。在校情分析基礎上,要形成學校的實施規劃,告別以經驗引導改革的舊套路,確立以規劃引領改革的新范式。因此,《方案》把課程方案轉化落地規劃行動作為五大行動的第一大行動。
三要堅持重點突破與系統深化?!斗桨浮穼嵤┥婕暗蕉鄠€方面和多個要素,要在同一時間范圍內把這些任務全面鋪開,都取得突破和實效,很多學?,F實上是做不到的。因此,學校要在系統分析校情基礎上,集中優勢資源,選準突破點。誠如任正非先生所主張的,瞄準一個城墻口“開火”,達到以“點”的突破帶動“面”的深化效果。當前,很多學校整天都忙于“改革”和“創新”,到處爭項目、爭帽子、爭牌子,一項改革還沒有完全展開,又匆匆轉移到另一項改革項目。其結果,只見許多的“改革”項目和繁多的“創新”名頭,而鮮見改革創新的應有實效。這種“改革”和“創新”的方式,是值得和需要我們認真反思的。因此,《方案》并不主張“全面鋪開”和“齊頭并進”,而是主張試驗先行,在試驗基礎上再穩步促進系統變革,這是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的。
四要堅持協同推進與數字賦能。落實《方案》,學校應主動加強與政府、社區、家庭的溝通與聯系,要把學校教師的實踐力量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學術力量結合起來,爭取更大的支持,匯聚更高質量的豐富資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在開放育人當中,學校要高度關注數字賦能。數字技術對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革命性作用,當前已經具備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和深刻變革的基本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說,落實《方案》,推動創新人才培養,不是在原有的教育軌道上“彎道超車”,而是要在數字賦能的新軌道上“變道超車”。也就是說,要通過數字賦能促進課程教學的深化改革,而課程教學有沒有深化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深化,其中關鍵一項就看有沒有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推進了數字賦能。數字賦能,就是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學校治理、課程、教學、評價、空間、隊伍建設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不斷探索數字環境中的新治理、新課程、新教學、新評價、新空間等等,形成數字技術全面支持的教育發展新生態。
?。ㄈ┐竽懱剿魃罨n程教學改革的新路徑新方法
適應教育發展新形勢和新要求,搶抓教育發展新機遇,落實《方案》既不是“重復昨天的故事”,也不能按部就班地推進,而必然是一個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尤其是課程教學方式路徑的創新。那么,落實《方案》過程中如何推進探索和創新呢?課程教學探索和創新的最重要主體無疑就是教師。教師在哪里,課程教學就在哪里;教師水平怎么樣,課程教學水平就怎么樣。因此,在落實《方案》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就是推進教師的探索和創新。
首先要以尊重和信任來拓寬教師的自主探索空間。當前社會對教師普遍存在一種“抱怨”心態,似乎是老師的“素養”不夠影響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事實上,沒有人愿意在批評和懷疑中開展探索和創新。落實《方案》,必須重塑教師文化,在不斷提升教師待遇的同時,各級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要誠心地尊重教師、真心地關心教師、熱心地幫助和支持教師。要以全社會對教師的無比尊重和堅定信任激發教師的無限熱情和內在尊嚴。尊重,是教師最強大的激發力量;信任,是教師最深層的成就動力。尊重和信任教師,教師就擁有課程教學改革的最寬廣的探索空間。
其次要以專業化的教研隊伍加強對教師的專業支持。落實《方案》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素養要求,也促使教師實現深刻的角色轉變。比如,落實教學方式變革行動,需要教師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學科實踐(實驗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作業設計、考試命題、綜合素質評價等;落實科學素養提升行動,亟需教師引導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落實評價牽引行動,亟需教師能夠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能夠設計跨學科綜合性作業等;落實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行動,亟需教師具有良好的數字化素養,等等。然而,當前教師很多方面的素養跟不上時代發展要求。因此,要推動教師落地實施《方案》必須加大專業支持。教研員,是離課程教學一線距離最近的專家,是最懂教師的專家。教研員制度,是最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加強對教師的專業支持力量,重點就是要推動教研員的專業化發展,加強教研員對教師的指導作用。然而,教研員自身也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能完全勝任課程教學的深化改革需要,亟需轉型發展。促進教研員專業化發展,亟需推進六大轉型:一是教研員的功能定位轉型:從長期來的教學定位轉向教育定位,成為教育研究者、課程與教學引領者、學校教育變革者。二是教研員的素養結構轉型:從單一教學型素養要求轉向復合型素養要求,強化教研員課程與教學素養、研究素養、管理素養、信息素養、國際素養。三是教研員教研方式轉型:從學科封閉單干教研轉向開放團隊教研。四是教研員任用方式轉型:從教研員終身制轉向能進能出的開放機制。五是教研員研修方式轉型:從非常態化研修轉向基于崗位的進階式研修。六是教研員評價方式轉型:從參照教師或學校管理人員的非專業非獨立評價轉向基于教研員專業的獨立評價。
三要切實做好分級試驗工作?!斗桨浮犯叨戎匾曉囼灩ぷ?,強調在試驗基礎上系統深化課程教學改革。要形成國家、省、市、區、校五級試驗體系,明確各級試驗主題和任務清單,給予相應的條件支持和指導,形成分層試驗、合力推進的良好局面。國家層面要重點做好教育體制改革,釋放地方和學校的活力;要把握課程教學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重大政策支持,加大對邊遠地區和薄弱地區的支持和幫扶。省、市層面要做好地方“施工圖”,把國家要求落實落細,指導地方各部門和各學校的具體“施工”。學校要靜下來,堅持住,注重細節,注重具體,畫好“工筆畫”,慢工出細活。
四要不斷優化實施機制?!斗桨浮吩O定的時間期限是從2023年到2027年。改革沒有終點,2027年之后課程教學改革還將繼續深化。那么,在改革過程中如何保持持續的改革活力呢?這就需要構建起良好的實施機制。唯有良好的改革實施機制,改革才能堅持,才有耐力,才有源源不斷的后勁。在落實《方案》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三類機制建設:一是組織機制建設。在學校層面,課程教學深化行動,不能只是交給分管課程教學的副校長,而應當由校長親自負責。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涉及的不只是課程教學部門,而是學校的整體性變革,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攻堅行動。校長親自負責才能更好地統籌與協調。與此同時,在組織設計中要重視與高校和教科研部門的聯動,要選擇適合的專家團隊建立穩定持久的聯系,避免碎片化臨時性的專家指導方式,讓專家團隊與學校相伴同行,相互成就,共同成長。二要重視過程推進機制建設。很多工作并不是開始就不重視,而是疏于過程管理,漸漸的流于形式。因此,落實《方案》亟需加強過程推進機制建設,比如建立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月報制度、定期會議制度、年度報告制度、年度評比與表彰制度等,形成有任務、有跟進、有評估、有表彰的推進機制。三要重視資源保障機制。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無疑需要巨大的資源支持。對于資源支持,我們往往習慣于“增量”思維。事實上,改革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對資源類型、數量、結構、質量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資源保障機制是多種多樣的。課程教學改革的資源配置要堅持“應用為本、本土為上、適用為好、節約為要”的原則:一要優化現有資源的應用機制。要通過開放、共享等各種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發揮資源更大效能。比如設備設施,要避免一邊閑置、一邊增設的不合理現象,“擁有”資源不等于“用好”了資源。二要優化資源整合機制。很多課程教學資源,分散在學校的各個部門、社區、行業等。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要善于整合這些分散的本土資源,發揮出這些資源的應有效能。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是當前學校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突破點和生長點?!斗桨浮芬褳槲覀冊O計了高水平的“施工圖”,只要我們真心用心“施工”,就一定能夠打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局面,建造起教育強國的雄偉大廈。(深圳大學教師發展學院 葉文梓)
①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2013年10月21日,人民網,2016年3月1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