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之路,是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在近十年的時間里摸索出的教育發展之路,是立足課堂教學基礎進行全方面體系化教育深度改革之路,是以黨的教育方針為引領探尋出的落實學生核心素養之路。
一、關注課程方案落實,優化課程建設
?。ㄒ唬┳龊脜^域搭臺??蛋褪矃^以落實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核心,謀劃區域課改實施意見。堅持以素養為導向,通過校內研究、校際互動、專家指導,推動完善學校課程改革實施方案,結合學校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需求,為學校提供業務引領支持,讓課程真正為學生成長服務。
?。ǘ┕膭顚W校唱戲。充分激發康巴什區各中小學辦學活力,引導學校圍繞核心素養提升,把課程內容系統地組織起來,力爭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優化教與學方式,構建完善校本實施的課程育人體系,實現高質量育人。例如,康巴什區第三小學的“好孩子”課程體系,立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大板塊,充分挖掘學科課程特點,采用“學科內整合”+“學科類拓展”兩種推進形式,實現“拓展+特長”、“長課+短課”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三種課程實施形態,準確把握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二、關注課堂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實施
康巴什區扎實落實課標新理念,聚焦素養導向的教學,精準制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積極探索教學策略,有效促進課堂教學方式轉變。通過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構建“真實問題為引領—自主嘗試—合作發現—深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應用”課堂育人環境,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科探究活動中,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康巴什區第一小學以“問題化學習”為切入點,實施全科實踐、分步實施的推進策略,變“教師問”為“學生問”,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實現主動學習。
目前,康巴什區在“如何用教材教與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研究”等項目的帶動下,進一步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持續深化推進教學方式變革,形成區域和學校示范引領典型。
三、關注教學評價升級,優化素養落實
?。ㄒ唬┓e極探索課堂教學質量測評。制定《康巴什區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出臺《康巴什區中小學課堂教學指導意見(試行)》、《康巴什區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試行)》。對完成校級達標的教齡滿3年的一線教師,進行隨機抽取、推門聽課,區級課改達標課驗收率達到73.15%、通過率達到79.03%。
?。ǘ├萌斯ぶ悄苤平虒W業務提升。以康巴什區未來學校為試點校,建設校內AI智能錄播教室,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含:課堂語音、教學問答、S-T教學、教學流程、教學場景、教學軌跡、學習情況等內容)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智能錄課、智能觀評課、智能教研,提供立體教師培訓資源管理,滿足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
?。ㄈ┚劢埂半p減”的評價改革行動。關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優化,在教學實施、綜合測評中關注學生參與度、過程性和多主體評價,形成教—學—評有機銜接體系。優化作業設計和專項測試,豐富評價內容與手段,從結果性評價轉化為導向性、過程性評價,發揮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作用,激活培養學科思維、拓寬學科學習方式、減輕學生考試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關注專業隊伍培養,優化人才保障
?。ㄒ唬┚劢谷瞬欧€定培養??蛋褪矃^以專業化教師隊伍培養為重點項目工作,立足教研員能力提升工程、名師工作室建設與研修、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名師及骨干教師梯隊培養、新教師崗前培訓效果提升及教師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六個模塊,做好教師培養的梯隊規劃和趨勢分析,切實把握不同層級教師群體的不同成長需求,出臺相應的培養、管理文件,構建并儲備高層次教育人才后備庫,打造科學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
?。ǘ┚劢菇萄匈|量提升。制定區級《常態教研工作機制》、《教研員培養五年規劃》,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校本教研工作實施意見(試行)》,在教研制度、教研內容、教研方式、教研文化等多個方面對區、校兩級教研工作進行規范與指導,開展“訂單式”、“蹲點式”常態教研與“專題化”、“拓展式”主題教研相結合的綜合教研安排,精細日常研修、深化主題研究、凸顯學校特色,形成一校一品、一師一特的教研文化。
?。ㄈ┚劢箶底只@賦能。落實基礎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利用大數據推進教育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利用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豐富數字化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做好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工程、深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應用。
從區域整體推進到學校個體不斷突破探索,從破解教育教學“痛點”、“堵點”到以課改撬動學校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再提升,從規劃在前、層層深入的頂層設計到鎖定課堂不斷深化的學習變革,康巴什區的課程教學改革路上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課改經驗,為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打造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奠定了堅實基礎。(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教育體育局)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