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高校發展的中堅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高校教師評價對高校教師發展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高校教師評價的改革方向
由于職責的復雜性,特別是在知識傳播、知識生產、知識應用等方面具有創新性等特點,高校教師評價不能簡單地用“一把尺子”衡量。今天,多元評價已成為高校教師評價改革的基本方向。
建立科學的分類評價制度。近年來,黨和國家先后出臺了眾多關于分類評價的文件,明確提出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分類建立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筆者認為,高校教師評價尤其需要深化改革,健全分類評價機制,實施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一方面,應依據高校教師崗位和職責的差異設計多樣化的發展類型,引導教師選擇適宜的發展方向和相應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應基于教師多樣化的發展類型建立互認融通的分類評價制度,既尊重不同類型教師的發展價值,又促進不同類型教師評價間的互認融通,從而為高校教師分類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要堅持分類指導與分層次考核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根據高校的不同類型或高校中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特點,以及教師所處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分類分層次分學科設置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健全教師分類管理和評價辦法。
優化適宜的崗位職責。高校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的積淀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性。高校教師的職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的基本職能和文化特性決定的。由于學科專業和能力水平等存在客觀差異,高校教師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投入的時間、精力以及取得的成效也不同,有的教師偏教學型,有的偏科研型,有的偏服務型。因此,需要分類設置教師崗位,合理規范教師職責,實現人崗相適、提質增效,從而引導教師找準自身發展定位,實現職業價值追求。
高校教師評價的路徑優化
教師評價必須遵循教師的發展規律,立足教師的多樣化職責,優化分類評價標準,激發教師的發展潛能,為實現高校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
堅持多樣化發展的評價理念。教師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給予教師特定的獎勵或某種懲罰,而是為了提升所有教師的素質,激勵不同類型教師可持續發展,讓不同類型的教師都能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從而引導其積極投身教學創新、科研創新、應用創新等不同領域。因此,教師評價既要尊重不同教師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又要關注不同類型教師工作的價值,引導教師實現從關注數量到強化質量、從注重形式到強化價值的轉變。
完善不同類型的評價標準。教師評價的核心,是通過不同的評價方式對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維度的能力和效果進行科學公正的評價。一是要嚴格師德師風考核評價,將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引導教師將教書育人和個人修養相結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二是要強化教育教學評價,關注教師教書育人的價值認同,引導教師回歸教書育人主職主責,從思想觀念上重視教育教學,從實際行動上聚焦教育教學。三是要重視科學研究評價,遵循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樹立正確的科研評價導向,突出強調科學研究的質量與社會貢獻,破除長期存在的重數量輕質量、重論文輕貢獻等頑瘴痼疾。四是要完善社會服務評價,引導高校教師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有計劃地參與國家和地方建設,強化教師社會服務的責任,增強高校社會服務的能力,從而提升高校社會服務的實際效能。
夯實公正誠信的評價文化。誠信是高校教師評價最為廣泛的基礎,而單純的行政性評價很難保證教師評價的公開透明和公平公正,難以形成教師評價的誠信制度。因此,要尊重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真正參與評價方案制定和評價實施過程,從而形成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約的誠信文化。(西南大學原副校長、教授 陳時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