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
■現在和將來教育改革發展已經走出以各級各類教育規模擴張和機會增長為核心的歷史時期,進入了一個以質量保障和提升為核心的新階段。
■教育發展是追求教育質量的社會行動,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是當前教育科學發展的當務之急。
“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的核心任務。教育規劃綱要文本中有多達51處提到“質量”,涵蓋了從義務教育質量到研究生教育質量,從教材、教學質量到教師教育質量等廣泛的領域。為實現這一核心任務,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一系列政策性要求,如“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這表明我國現在和將來教育改革發展已經走出以各級各類教育規模擴張和機會增長為核心的歷史時期,進入了一個以質量保障和提升為核心的新階段,也充分說明提高質量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然要求。
提高質量要樹立科學的質量觀
提高教育質量,首先要在思想認識上弄清楚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教育質量觀。教育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樹立科學的質量觀”,但究竟什么是科學的質量觀?科學的質量觀又是針對什么樣的質量觀而言的?如何樹立科學的質量觀?這些問題都有待于我們深入地思考回答。
從現實來看,什么是政府部門、學校管理者或一般公眾所認同的高質量的教育或高質量的學校呢?毋庸諱言,恐怕主要還是看升學率或就業率的高低,或者是看升入優質學?;蚋叨司蜆I比例的高低。在此質量觀下,提升教育質量就是要提升升學或就業的質量,提高升入優質學?;蚋叨司蜆I的學生比例。
應當承認,提高升入優質學?;蚋叨司蜆I的學生比例,既是各級各類學校所追逐的,也是學生及其家長所期望的,甚至還是政府所樂見的。但是,當學校把升學或就業看成是質量的核心部分加以追求,并陷入到“應試主義”或“就業至上”窠臼中的時候,對升學率或就業率的盲目追求就不僅不能帶來教育質量的提升,反而會損害完整而豐富的教育過程,損害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與多樣發展,并最終損害到總體的教育質量。在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研究生教育連續十年擴招、高校就業率與國際比較起來保持較高水平的大背景下,社會輿論依然對于各級各類教育質量表達了嚴重的憂慮。這種揮之不去的憂慮情結似乎可以說明,人們對教育質量的期待有別于對工業產品質量的期待,即不能把“質量”定義為“產品或服務的適用性”。
人們對教育質量的期待,不僅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升學和就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豐富的個性、良好的價值品格以及服務社會的責任感、永不枯竭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的想象力等。沒有這些目標的達成,教育就很難稱得上是高質量的教育,甚至談不上是有質量的教育。所以,教育領域中的“教育質量”,不能僅從其結果的適用性方面加以定義,必須同時包含其過程和結果的人文性??茖W的質量觀就是這兩種教育質量內容或特性的和諧統一,從而與單一的、片面的教育質量觀相區別。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恰恰體現了教育質量適應性和人文性的雙重要求,是判斷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是否遵循或體現科學教育質量觀的根本尺度。
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
教育發展是追求教育質量的社會行動。教育質量觀致力于回答什么是有質量或高質量的教育,教育發展觀則是對如何才能夠實現有質量或高質量教育的系統認識。不同的教育質量觀會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或模式。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是當前走教育科學發展之路的當務之急。
不同的教育質量觀在教育發展觀及其指導下的發展道路或模式選擇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如果堅持把適用性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核心,那么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要解決整體教育系統外部適應性不夠的問題。在教育發展的動力機制上,則來源于外部的社會刺激或壓力,教育發展只是對外部社會刺激或壓力的一種回應,依賴性、被動性比較強,自主性、積極性比較弱。在教育發展的模式上,一般會選擇外延式發展的道路,注重行政推動、資源投入、規模擴張或某一類型教育機會總量的增加。在特殊背景下,教育決策者甚至會公開提出或贊賞跨越式教育發展的主張或口號。這種反應性、外延式和投入優先的教育發展道路在一個國家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確實有它獨特的作用,往往能夠在較短的時期內改變一個國家或地區教育的面貌,解決一些長期存在的教育供給不足或資源分配不均之類的問題,甚至得到百姓的肯定和贊賞。
但是,這種百姓的肯定和贊賞只是短時間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很快就會發現這種強調適應性質量觀的不足或有限性,會提出更加完整和豐富的質量需求。這就是兼顧適應性和人文性的教育質量觀。要有效地保障和提升以科學質量觀為指導的教育質量觀,就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發展的理念和模式。教育發展的任務不僅在于適應性的增加,更在于實現教育的人文性,堅持把培養真正具有豐富人性的人或未來公民放在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要實現這個目標,僅僅依靠外在的行政推動、資源投入、規模擴張、布局調整等政策刺激是不夠的,必須拓寬思路,創造條件,推動直接教育過程的變革。而這種直接教育過程變革的領導者只能是校長或教師,不可能是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因此,整個社會必須賦予他們高度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自主權,尊重他們、信任他們、鼓勵他們和支持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從外部教育改革指令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感知和選擇真實教育問題并滿懷責任推動這些問題解決的主動變革者,才能隨時矯正教育行為和教育發展的方向,凸顯教育的豐富內涵,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想。
建立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體制機制
教育質量的保障和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眾多的復雜因素和條件。在確立了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教育發展觀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轉變管理體制機制以及資源配置方式,把提高質量作為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和資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根本導向。
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有兩個內容,即外部管理體制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外部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是理順政府與學校的關系,在加強政府宏觀管理職能、轉變宏觀管理方式以及監督學校辦學行為和質量的同時,擴大各級各類學校的自主權,激發學校校長和教師的辦學活力,為內涵發展創造條件。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就是要理順學校內部關系,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弱化學校管理的行政性質,突出學校管理的專業性,提升校長和教師的價值領導力、學術領導力、課程領導力和教學領導力。管理機制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相信廣大教職員工、依賴廣大教職員工,積極支持和鼓勵他們充分參與到課堂、學校和教育變革當中去,在平等、信任、協作中開展創造性的工作。
在資源配置方面,要轉變理念,多從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教育管理隊伍建設的視角來考慮資源的配置、使用和效益評價,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教師的工作和發展條件,促進教育管理人員的專業發展和領導力提升。公共教育資源配置要向那些教育質量薄弱的學校和地區傾斜,以矯正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帶來的教育質量差距過大問題。堅決反對和禁止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豪華建設及資源浪費問題,切實提高資源使用效益。
提高質量需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
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人們經??梢砸姷揭恍┊a品或服務的國家質量標準,甚至是國際標準,正是這些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的建立與執行,才使得整個國家的產品制造或服務行業走向了標準化、規范化和專業化,推動了整個社會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提升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市場競爭力。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政府、社會和公眾對于教育質量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制定教育質量的國家標準以及建立完備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制定教育質量的國家標準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這不僅因為教育的層次和類型多種多樣,而且還因為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于“教育質量”概念還存在不小的爭議,更重要的是,教育質量在其可度量的特性上確實迥異于其他的產品或社會服務。從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制定的主體來說,可能既要有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也要有其他的教育利益相關者;既要有來自一線的實踐工作者,也要有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從教育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主體資格來說,應該在廣泛征求意見、嚴格選拔的基礎上,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正式任命,組成一個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制定委員會。從教育質量國家標準的性質來說,應該是反映各級各類教育的獨特性質、應該是所有學習者經過努力可以或應該達到的最低標準,應該反映學生終身發展和時代需求的一些關鍵素質,也應該在體現中國特色的同時與國際上流行的教育質量標準有一定的可比較性。從教育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程序和研制方法來說,應該做到科學性與民主性相結合,在收集大量客觀科學數據的同時,進行公開的有關質量標準的概念辨析和價值討論。
?。ㄗ髡呦当本煼洞髮W教育學部部長、教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