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教育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十年。
從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兩基”到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的實現,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完善,到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全面啟動,從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國十條”的出臺,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的簽署,在舉全國之力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浪潮中,新世紀中國教育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改革創新,始終挺立潮頭。新世紀中國教育的十年,正是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的十年。
2002年到2012年,從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到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完整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從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并明確提出“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強調要“使改革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到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十年間,伴隨著新時期經濟社會的演進,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始終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不斷前行。
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中國教育事業在改革創新中走出了一條以人為本,兼顧質量與公平的內涵發展之路。優先發展、以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回溯這十年間中國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時間節點,每一個節點上的教育“大事”背后,都深深浸潤著對于人的關懷與尊重。
站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新的起點,讓我們再次梳理十年間這些教育“大事”背后的關鍵詞,再次感受這些國家決策、大政方針曾經帶給我們的心靈悸動。
關鍵詞: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民辦教育促進法
●4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
《通知》要求,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體制。要明確各級政府責任,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的領導和管理;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完善人事編制管理制度,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監督機制,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
●8月24日,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
《決定》提出,力爭在“十五”期間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現為社會輸送22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80多萬名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目標。
●11月8日—14日,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確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明確大力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教育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六大報告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深刻闡明了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地位,明確提出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2月28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
在1997年前就被列入立法規劃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經過4次審議之后,在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獲得通過,并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實施。與1997年制定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相比,《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提出,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
關鍵詞:加強農村教育·質量工程
●3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中央編辦、國家計委、民政部、財政部等十部門《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確定了我國學前教育的基本政策,是對已頒發的幼兒教育法規文件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標志著我國學前教育改革邁進了一個新階段。
●4月9日,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
2001年8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12條加強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和意見。面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作為當時教育部正在制訂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順勢出臺。
●9月19日至20日,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由國務院召開專門會議部署農村教育工作,這在新中國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此前的9月17日,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明確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決定》確立了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明確了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鞏固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和質量的目標與任務,提出了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
關鍵詞:“兩基”攻堅·思想道德教育
●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
《意見》強調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的認識,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2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四部門制定的《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2007年)》,“兩基”攻堅計劃(2004—2007年)正式實施。
為實施《計劃》,中央投入100億元專項資金,采取集中投入、分步實施的原則,從2004年開始,到2007年,用4年時間幫助西部地區尚未實現“兩基”的372個縣(市、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8個團場達到國家“兩基”驗收標準。該《計劃》在國務院領導下,由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
●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5月10日至11日,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舉行。
《意見》是對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出全面部署的綱領性文件?!兑庖姟芬?,教育系統充分發揮學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積極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
●3月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新一輪《行動計劃》,是在1998-2002年順利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并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形成的。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奮斗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作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決定。十六大閉幕不久,教育部決定繼續采取行動計劃模式,在充分聽取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謀劃發展,規劃未來。
●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召開,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
《意見》強調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11月21日,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漢城漢語水平考試韓國辦事處舉行掛牌儀式。
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國家項目之一。韓國“孔子學院”由國家漢辦委托韓國韓中文化協力研究院建立,成立后將首先建起一個具有5000余冊有關中國文化和漢語圖書的資料室,以促進符合韓國實際情況的漢語教學事業,并作為中韓兩國高等教育機關進行交流的窗口。
關鍵詞:均衡發展·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3月4日,教育部發出通知,啟動高等學校招生工作“陽光工程”。
該工程旨在把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資格及有關考生資格、招生計劃、錄取信息、考生咨詢及申訴渠道、重大違規事件及處理結果全部公開,將招生錄取工作置于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之下,建立并完善招生考試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進一步規范招生管理,增加招生工作透明度,更好地維護廣大考生的合法權益,確保公平公正。
●5月25日,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意見》要求各地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實現“兩基”之后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研究制定本地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次年,教育部在成都召開了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要求用3到5年的時間,努力做到區域內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10月28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11月7日至8日,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
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但從總體上看,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
●12月24日,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開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2007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通知》決定,從2006年開始,用5年時間,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基本原則,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與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12月26日,國務院召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會議,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
關鍵詞:義務教育法修訂·特崗計劃
●3月12日,教育部黨組發出通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討論時所作《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發表后,在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為推動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精神,3月12日,教育部黨組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開展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宣傳活動。
●5月18日,教育部、財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編辦聯合組織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
該計劃在不改變教師管理事權的前提下,在現有教師編制內設立特別崗位,由國家公開招募高校畢業生到“兩基”攻堅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校擔任特別崗位教師。逐步解決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該計劃是創新農村學校教師補充機制,吸引高學歷人才從事農村義務教育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西部邊遠貧困地區就業的實際行動。
●6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9月1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正式實施。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明確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將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方向性要求確定下來,明確各級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將實施素質教育寫入法律,進一步明確了義務教育的方針和目標。
●12月20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出通知,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把加強體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工作。
啟動“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是新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戰略舉措。要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形成濃郁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和全員參與的群眾性體育鍛煉風氣,吸引廣大青少年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習慣,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12月27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會議提出,“十一五”時期我國教育發展的目標是,鞏固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保持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區域發展趨于協調,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國民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本報記者 柴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