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些時刻和聲音——
2001年1月,迎著新世紀的第一縷陽光,中華人民共和國向世界莊嚴宣布:中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0年之后,2011年11月,中國的聲音再次傳向全世界:中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從“基本”到“全面”,盡管只是一詞之差,卻濃縮了10年來中國政府和人民為發展教育事業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的昂揚斗志以及創造偉業的歷史成就。
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義務教育發展呈現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從“普九”入學率85%到100%,從西部農村率先免費到全國城鄉全面免費,1億多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免費成為現實。
從1904年清政府明確提出“義務教育”的概念,到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到2000年年底基本實現“兩基”目標,再到2011年全面完成“兩基”戰略任務,中國普及義務教育的百年夢想歷經坎坷終而夢圓,實現了從一個文盲大國、人口大國向教育大國、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跨越,為邁向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很多人感慨:在一個人口總數占世界人口1/5的國度全面實現“兩基”,在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率先實現全民教育目標,中國創造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跡!
決戰西部,“兩基”邁出最艱難一步
2001年,當中國向世界宣告基本實現“兩基”目標時,也面對另一種并不如意的現實:“兩基”只是實現了“雙八五”的規劃目標,其余15%的“兩基”未達標的人口地區,大多處在“老、少、邊、貧”地區,這些地方經濟薄弱,很多人口還沒有徹底解決溫飽問題。
此時,一個更加艱巨、更為迫切的任務擺在中國政府和人民面前:如何盡早實現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2003年9月19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上,神情凝重地講述了他在農村考察時看到的、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呂梁山區一所小學在簡陋的窯洞里上課的情形;甘肅靖遠一位雙目失明的農婦希望孩子能上學的哭求;陜西秦嶺水災后佛坪縣唯一幸存的學校里孩子們讀書的身影。
“三件小事”深深打動了在座的省長、部長們的心。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國家第一次公開提出了把實現西部“兩基”當作“攻堅戰”來打的計劃。省長、部長們決心按照總理的要求,眾志成城,再打一場教育扶貧攻堅戰。
很快,一場聲勢浩大的攻堅戰,在中國西部擺開戰場。
西部是中國的欠發達地區,也是中國實現“兩基”、全面推進全民教育最后的“硬骨頭”。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主體的重心過低,在歷經分稅制、稅費改革和“以縣為主”的體制改革后,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仍沒有逃脫“小馬拉大車”的窘境。
“最大規模的教育給了最沒錢的政府”,財力薄弱的縣鄉政府幾乎承擔了義務教育財政支出的全部。農村義務教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中最為薄弱的一環,舉步維艱。
實現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目標,是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2003年9月,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在西部地區集中力量打好“兩基”攻堅戰;2003年12月,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通過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年7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分別與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鄭重簽署了“兩基”攻堅計劃責任書,省長們立下“軍令狀”。接著,各級政府層層簽訂責任書,攻堅縣實行政府一把手負責制……
2004年,中央決定在4年間投入100億元新建、改擴建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使孩子們“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同年,中央財政擴大免費提供教科書的資助范圍,2005年又擴大至所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所覆蓋的中小學生人數增加到3000萬人。此外,國家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了遍及全國農村的遠程教育網絡。西部教師感嘆道:“大山再也擋不住知識了!”
截至2007年年底,西部地區“兩基”人口覆蓋率從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中國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計劃如期完成。
攻堅克難,眾志成城譜寫新篇章
在“兩基”這座巍然聳立的豐碑上,記載著各級黨委政府的興教行動,鐫刻著人民群眾的重教情懷,匯聚和凝結著13億中國人,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兩基”攻堅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和教育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
2003年3月16日,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人民政府決定,對于永哉等12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法定監護人依法進行起訴。第二天,12名監護人先后把孩子送到了學校。人民政府用法律武器捍衛了12名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使他們較為順利地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僅2003年,全區就先后動員247名輟學學生返校。一時間,依法督學、以情勸學、教改誘學在當地蔚然成風。
2006年,寧夏涇源縣涇河源鎮16歲的回族女孩吳芹,回到鎮上闊別兩年的紅土中學繼續上初二。兩年前,因為母親生病,她不得不輟學回家照顧。鎮里和村上的幾位干部多次上門動員她返校,了解到吳芹輟學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家貧后,勸學小組拿定主意,由村里出面無償給吳家3頭奶牛,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多管齊下,終于打動了吳芹的父母,他們不好意思地說:“村里這么照顧,再不讓娃兒上學,今后在村里別抬頭了!”
從2005年至2006年,像吳芹這樣被勸返校的初中生在當地多達1800人。在這個數字背后,活躍著一個個由縣、鄉、村領導和工作人員組成的勸學小組。由于當地群眾思想觀念保守,勸學小組在工作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然而,“再難也得做工作”。截至2006年,涇源縣全縣的適齡人口初中入學率由原來的46.7%,一躍提高到95.8%,達到了“普九”標準。
“新的學期到學校,兩免一補真熱鬧;爸爸媽媽開懷笑,同學樂得呱呱叫;老師輕松把名報,勤奮學習把國報?!边@是2006年春季開學時流傳在重慶市石鞋中學的一首新童謠。這年的春天,春寒料峭,但對于西部農村孩子來說,這個新學期卻格外溫暖,因為從今以后他們上學再也不用繳納學雜費了。
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2008年實現全國城鄉義務教育同步免費。由此,我國農村地區適齡兒童“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免費義務教育,這個凝聚幾代中國人愿望的夢想,終于成為現實。幾年間,許多因貧困而失學的農村學生開始返校上學,農民群眾奔走相告,歡欣鼓舞。據統計,廣西壯族自治區回流學生21萬名,四川省回流的學生也達20萬之多。
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是促進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這一政策惠及40多萬所農村中小學、5000多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大量因貧輟學的農家娃得以重返校園,農民的教育負擔得到切實減輕。在不少地方,群眾自發在中小學門前擊鼓舞獅,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一位農民寫道:“種田不納稅,上學不繳費,農民得實惠,和諧好社會!”
豐碑巍然,“兩基”成就輝映教育未來
2011年年底,隨著我國西部42個邊遠貧困縣實現“兩基”目標,全國所有縣(市、區)和其他縣級行政區劃單位、所有省級行政區全部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國家驗收,全國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初中階段毛入學率超過100%,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08%。
2010年,我國人均GDP為4283美元,排在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的第三位,比2000年上升一位,而小學凈入學率和初中階段毛入學率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15歲及以上成人識字率在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排第一位,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兩基”目標的全面實現極大改善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辦學條件實現了根本性改善;大大提高了我國義務教育的辦學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區教育的發展水平。2010年,全國小學在校生五年級鞏固率為99.3%,比1990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全國初中三年鞏固率為93.8%,比1990年提高了7.6個百分點。教育的陽光照進每個角落,成就了億萬孩子的人生理想。
“兩基”目標的全面實現大幅提升了我國國民素質,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使我國初中及以上學歷人口比例從1982年的24.87%,提高到2010年的61.75%,也使全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到5年,提高到2010年的9.5年,這為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騰飛提供了必備的人力資源。
“兩基”目標的全面實現逐漸縮小了城鄉教育的差距,極大地促進了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城鄉學校在教師學歷、公用經費標準等教育資源配置方面的差距明顯縮小,大大地促進了民生改善、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
中國全面實現“兩基”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兒童入學率從80%增加到84%,中國功不可沒;從1990年到2005年,世界文盲減少1億人,其中中國減少9000萬。在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中國是唯一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國家,成為推動世界全民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兩基”目標,是國家意志和民心民意的高度契合,是國家舉全國之力,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推進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一次成功嘗試,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發展教育的堅強決心,凝聚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智慧與創造,傾注了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同時,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實現“兩基”是一個科學決策的過程。中國地域之大,發展之不平衡,給“兩基”的實現帶來了難度。中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從一開始就提出了“分步走”的戰略。上世紀90年代,在國家和地方財力不足的情況下,率先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實現“兩基”目標。待國家財力增加之后,工作的重點放到了西部攻堅上來。有的放矢,逐個突破,解決一個個老大難問題。
實現“兩基”,靠的還是一種精神。25年“兩基”歷程,彰顯了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眾志成城、務實創新的偉大“兩基”精神。這種精神,飽含著英雄主義氣概、集體主義精神、樂觀主義情懷;這種精神,與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一脈相承;這種精神,是飽經風霜而彌堅的民族精神的賡續,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凝練表達。
“兩基”之后,追求普及之上的均衡,成為中國義務教育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面對新世紀、新目標、新任務,中國教育正在以全新的理念、有力的步伐,朝向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指引的遠大目標奮勇前行。(張以瑾 整理)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