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的《解讀中國經濟》一書,從縱橫兩個方向解碼中國經濟,還原了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鮮活畫卷。全書主要探討了中國在近代由盛轉衰的原因,以及此后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為復興民族大業所作的努力、所遭遇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和可能。
本書對很多人關心的中國經濟問題,都作了完整的敘述,澄清了很多模糊邊界,并作出了見解深刻的解答。例如,為什么19世紀之前中國是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而現代則落后于歐美?林毅夫對于這個著名的“李約瑟之謎”,給出了視角新穎的解答。他認為,中國的衰落,可在科舉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復興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他在書中寫道,“中國的科舉取士以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由此形成的激勵機制不利于數學和可控制實驗等‘奇技淫巧’的學習。因此,中國也就無法自發地產生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從而在西方發生工業革命后的短短幾十年時間內,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迅速由領先變為落后?!痹趯芏鄦栴}進行分析的同時,他也給出了現有的幾種解釋及爭論,這對于我們全面了解問題非常有幫助。例如,對1959年到1961年的農業大災害,目前有三種解釋:自然災害,“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人民公社規模太大而導致激勵作用下降。而林毅夫在分析了三種解釋的邏輯合理性之后,用經驗檢驗的方式,對比一個有趣的現象:從1953年到1958年,從個體變為集體,農業生產率提高了;從1978年到1984年,從集體又恢復到個體,農業生產率依然提高了。這是為什么呢?“這個現象與農業危機相聯系”,林毅夫提出了新的解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接觸西方經濟學知識,很多人信奉“最小政府”,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越少越好。然而,這需要有個前提,即市場機制可以良好地發揮作用。書中提出:“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最小政府’并不是最優的選擇?!卑l展中國家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發揮后發優勢,政府有能力、有必要發揮適當的作用:收集和提供信息、協調、對企業進行外部補償。
本書雖然是對中國經濟的解讀,但內容不僅僅限于星星點點的經濟問題,而是全方位、邏輯連貫地解讀中國發展問題。對合作化運動、城鄉戶籍隔絕制度、地區糧食自給自足等問題,作者都細致準確地概括呈現給讀者,讓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些制度的起因與演變歷程。
與教科書不同的是,本書每一章都深入淺出地告訴你事情的來龍去脈和環境背景。比如,在現如今人們眼中,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是不合理的,束縛了生產力。與之相應的物資短缺、憑票供應等現象,在今天看來,是非理性的,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林毅夫給讀者講清了背后的邏輯:1952年以后,我國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是國際、國內形勢所需。在資源有限、資金短缺的農業國基礎上發展重工業,宏觀上價格調控、行政上計劃配置資源、微觀上限制企業自主權,這樣“三位一體”的經濟體系是那時最優的制度安排。(邸曉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