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狀態——彈簧振動
伯牙撫琴覓知音,就是期望能夠找到一位與自己心靈共鳴之士。
人類文明伊始,哲學與科學就密不可分。隨著文明的進步,哲學分化出自然哲學與人文哲學兩大分支,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經歷了數千年演變之后,以哲學兩大分支為主脈,形成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個相對獨立的科學體系。然而,兩大科學體系宛如兩棵大樹,其根脈相連、枝杈交織,相互滲透、不斷融合?!度松蚶怼高^物理看人生》就是一本貫穿文理界限的著作,搭起了一座連通自然與人文科學的橋梁,將物理學原理與人生問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仿佛在哲學的大屋頂上開啟了一扇天窗,用物理為人生帶來了一縷理性的陽光。
人生是一個大話題,屬于人文科學范疇,探討的是人的活動,指向的是人性、自我、社會、家庭、工作、學習與價值觀等問題。人生的問題錯綜復雜、變化萬千,充斥著情感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是人生的固有特點。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其精髓為“悟物窮理”,以世間萬物為認識、感知、研究對象,以發現并建立物體、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運動和作用規律為目的。理性的思考、嚴謹的邏輯、清晰的圖像、精準的描述,是物理學的屬性。
本書用“大小、多少、輕重、緩急、得失”這五對物理學和人生共同面對的基本矛盾,將物理與人生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將“杠桿原理”和“牛頓定律”等物理學原理用于處理上述矛盾,實現對“度——和諧、中庸”和“進、退——調整”的掌控。作者用物理學這把鑰匙開啟了人生智慧這扇大門,使源自自然哲學的物理學又回歸于人生哲學。
在《人生與社會》篇中,作者將人在社會中的作用比作物理學中的原子。有的是自由但孤獨的惰性原子,有的是具有親和力與合作精神的鹵素原子,還有積極主動、樂于奉獻的金屬原子……在這樣的思考中,人們會在人性元素周期表找到自己的明確位置,也有助于在社會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作者還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詮釋人們行為的不確定性,用拋物線描述人生的軌跡,將實現值與期望值之比定義為快樂指數,通過變換坐標系來提升幸福感,用鏈式反應解讀愛的傳遞與放大,用物質的形態描寫社會的狀態,用原子模型闡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關系,用碰撞的原理解釋社會交往,用物體的導電性解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些為人們認識自我、了解社會、理解人生并愉快地生活,提供了指導和幫助。
在《愛情與婚姻》篇中,作者將男性比作陽離子,女性比作陰離子,個人綜合素養比作質量,性別魅力比作電荷。將戀愛過程比作兩體碰撞:一次完全彈性碰撞,就像一次互利互惠的友情接觸,而完全非彈性碰撞,宛如一對青年男女一見鐘情,而后廝守終身。書中說,最常見的非完全彈性碰撞,恰似一次不成功的戀愛,在碰撞中發生了能量狀態的變化,碰撞后各自帶著傷痕累累的身心,重新尋找下一個碰撞對象。在愛的互動中,用個人魅力(萬有引力)、性別魅力(庫侖引力)與依附力(范德華力)構成了“愛情力”:“萬有引力”使雙方產生交往的興趣,建立友情;“庫侖引力”使得彼此相愛、相戀,三種力的共同作用使得彼此相依、相親,難舍難分。這些關于戀愛的表述既形象生動,又幽默風趣,且客觀準確。作者用公式化的縝密思維告訴我們在社交與戀愛中應掌握分寸,做到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創造和諧關系。
作者將家庭比作由一個陽離子(男人)、一個陰離子(女人)和共價電子(孩子)構成的化合物分子,其穩定性由離子的酸堿性決定。兩個離子只共用外殼價電子,因此,離子間存在一定距離。在家庭中,夫妻間也有一個最佳相處距離,太近了會相互排斥,遠一點會彼此吸引。而結婚就像核聚變,兩個“小我”融合成一個大的“我們”?;楹笄楦械淖冞w猶如核衰變,隨著歲月的流逝,激情的強度不斷衰減。離婚就像核裂變,權力、地位、財富猶如原子核的體積,體積越大的原子核越不穩定,若內部的凝聚力不足,就會裂變?,F實生活中,似乎名人、富商、高官的離異率遠遠高于平民百姓。這些關于友情、愛情、婚姻的討論,發人深省,入木三分,讓人回味。
在《學習與工作》篇中,作者將知識比作蓄勢待發的勢能,學習成績比作能量的狀態,將學習的過程看作是充電與放電的過程,知識的積蓄就是功的積累。而工作的能力就是做功本領(功率),能量儲備越多,潛在的做功的本領就越強。團隊精神好像團簇效應,團結協作會形成能量的倍增。用能量轉換解讀工作與報酬的關系,不難理解按勞分配、按勞取酬的合理性。利用摩擦與潤滑原理,可以剖析管理學的基本原則:管理并重,以理為主,以管為輔。這些精彩的思考,仿佛是物理與人生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在書中處處閃爍。
用物理學的原理和思維方式領悟人生、感知社會、解析婚姻、剖析家庭、體會工作、指導學習、認識自然、詮釋生活,使讀者對人生的思考,在注重人文關懷的同時,迸發出理性的光芒,引領讀者穿越物理學的隧道,開啟人生智慧的大門。
數年前的冬天,窗外白雪皚皚,伴著冰冷的空氣和暖暖的咖啡,一個勤于思考的物理學專家和他的伴侶,把他們的所思所悟寫成了一行行文字,使我在擔任蘭州大學校長期間,有機會讀到這本獨特的書。每當我捧起這本書,仿佛就坐在了作者的面前,聽著他們不疾不徐地娓娓道來,沒有經歷滄??幢M世間花開花落的淺淡離索,倒像是與一個老朋友共同探求人生真諦。簡單誠懇,樸素自然。書中有激情,也有夢想,但更多的是平和理性。沒有盡悟,卻在探索與追求中。(周緒紅)
(《人生悟理——透過物理看人生》作者為重慶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