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李忠云
我校自2001年以來,緊緊圍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堅持用現代生物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科,在途徑、機制、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現代生物科技與傳統農科緊密結合、互促共進的鮮明辦學特色。
第一,探索“四個提升”途徑
一是利用平臺高位嫁接,提升農科教師水平。依托作物遺傳改良等2個生物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和4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吸納農科專業青年骨干教師攻讀博士和博士后,提升農科專業教師的生物科技知識水平。
二是利用項目協同攻關,提升農科教師創新能力。以“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水稻組學、資源和生物信息平臺創建”等國家重大專項課題為紐帶,組織農科教師參與研究,帶動提升教師運用現代生物科技解決農業問題的能力。
三是利用生物科技優勢,提升農科專業實力。按照“包容整合、優勢集成、整體提升”的思路,交叉融合傳統農學學科,拓展農科專業內涵,強化生物學和農學基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農科專業實力。
四是推動科教融合,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將現代生物科技最新成果融入教學內容,及時把優勢科研資源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提升農科專業主干課程質量。堅持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面向本科生開放,通過實驗室體驗班、參加教師課題研究、自主設計實驗等促進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早進團隊”,提升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四個長效機制”
一是思想引領機制。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學校堅持每4年開展一次教育思想大討論,確立了“用現代生物科技提升傳統農學學科專業”、“局部創優勢,整體上水平”、“育人為本,崇尚學術”、“科教融合,學術育人”等辦學思想和理念,成為廣大師生員工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
二是資源配置機制。集中有限資源辦出特色,辦出比較優勢,把優勢特色做大、做強。設立專項基金和學科特區,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領軍人物培養、團隊和平臺建設力度,達到“以才育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目的。
三是交叉聯合機制。發揮人才、學科、平臺優勢,促進多學科聯合、多形式協作攻關,全方位多渠道爭取重大、重點項目,形成大兵團協作優勢,帶動傳統農科研究水平提升。由生物學領域的國家教學名師領銜,開設《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生物學基礎課程,輻射農科專業師生。國家生物學基地班每年超過1/3的畢業生跨學科門類推薦到農學類學科專業攻讀碩士學位,有力地增強了農科專業人才的生物學基礎。
四是激勵培植機制。積極實施杰青、優博、創新團隊等培植計劃,設立生物學學科與農科學科的交叉研究基金,成批選送農科領域的優秀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到國外一流大學或生命科學類研究機構開展學科前沿研究,提升教師的協同攻關能力。
第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學科實力顯著提升。農學和生物學交叉融合產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形成了圍繞一個領軍人物,培育一個創新團隊,支撐一個優勢學科,帶動一個富民產業“四個一發展模式”,取得了“六個一”標志性農業科技成果。建成7個農科領域國家級研發平臺、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21個省部級創新團隊,培育長江學者、國家杰青、萬人計劃等人才37人。2012年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我校園藝學列第一,另有生物學、畜牧學、獸醫學、作物學、農林經濟管理等5個學科進入前10%。
二是專業實力顯著增強。在農科和生物學科領域,新增8個國家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名國家教學名師,25門國家精品課程,16門國家精品開放課程,6種國家精品教材,41種國家級規劃教材。
三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農科專業考研錄取率從30%左右提高到45%左右,年度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6%左右。農科專業本科生在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數學建模,“挑戰杯”等賽事中屢獲佳績。從農科專業和生物科學專業本科成長起來的研究生在Science、Nature-genetics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一批研究論文?!笆晃濉币詠?,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7篇,提名獎17篇。涌現出了“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中國“有機果王”師智敏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農愛農、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優秀畢業生。
2013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我?!氨居碇驹阜贞牎被匦?,不僅是對本禹志愿服務隊的關心和勉勵,也是對全校師生的鼓舞和鞭策。我們將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為契機,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主動擔當起高等農林教育振興的責任,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培養更多卓越農林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