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守攻
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需要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我院是首批經國務院批準的學位授予單位之一,也是我國林業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作為林業科研領域的國家隊,我院在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的同時,始終將科學研究、科技推廣、產學研協同創新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在實踐中成才。
一、搭建林業科技創新平臺,在自主創新的科學研究中培養人才
研究生培養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我院發揮創新團隊和科研資源優勢,通過院校聯合、產學研協同等多種方式,搭建各類林業科技創新平臺,以平臺為載體,將導師、項目、學生整合起來,達到科研、教學與人才培養一體化的目標。
2011年,我院與東北林業大學聯合建設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院校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培養林業拔尖創新人才的新平臺。近年來,共建雙方先后主持“973”、“863”等林木育種相關項目110余項,已培養研究生300余名,博士后20余名。此外,我院還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等10多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以平臺為載體,開展自主創新研究,優秀人才和高水平成果不斷涌現和產出。我院針對楊樹、杉木、落葉松等對我國林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幾個重要樹種開展了一系列創新研究,為我國速生豐產林的建設提供了70%以上的良種,累積造林面積達4億余畝;選育的良種油茶畝產達50公斤,比普通油茶增產近10倍。由于我院充分發揮創新平臺的人才培養功能,我院幾乎所有的科研項目都有研究生參加,超過一半的SCI和EI論文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申請專利的研究生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二、強化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在服務基層的科學實踐中培養人才
創新的根本在于實踐,學生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成長,激發創新潛能。近年來,我院充分發揮與行業和基層聯系密切的優勢,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成果轉化與輻射模式,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機會,讓他們在服務“三農”的科學實踐中學習。
我院先后開展了桉樹、落葉松等用材樹種,紅椎、檀香等南方珍貴樹種,油茶、核桃等經濟林樹種,以及木麻黃、沙棘等生態樹種新品種擴繁與栽培技術的推廣,建立良種圃2000畝,育苗近2億株,建立示范林1.7萬公頃;向企業轉化應用了近百項林化產品加工和木材加工利用技術,組建了10多條新型工藝生產線。與全國21個省區市建立了21個聯合共建機構,與地方政府共同實施合作項目400多個。大批研究生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過程中,在服務林農和林業生產一線的科學實踐中學習和成才。
三、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在教育改革的機制創新中培養人才
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利于整合各方人才培養的資源和優勢。近年來,我院通過創建產學研創新聯盟,探索以聯盟為紐帶,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新機制,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的協同效應。
2010年,由我院牽頭成立了木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目前共有成員單位44家,其中行業企業34家,高等院校6家,科研院所4家。這是產學研互動、資源共享、高效運行的一種創新模式,通過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同,為聯合培養研究生創建了新的平臺。2011年,我院與北京林業大學開始招收聯合培養博士生,組建了由來自企業、高校和我院的導師構成的協同培養團隊,并優先安排參與產學研合作研究項目。目前,我院還牽頭成立了“生物基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多個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通過產學研協同培養新機制,共有100多名與企業和高校聯合培養的研究生,深入企業科研生產一線,在參與科研項目,完成學業的同時,其創新能力也得到了企業的認可,不少畢業生被相關企業高薪聘用,成為企業技術研發的中堅力量。
總之,產學研協同機制有利于把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技術推廣、服務“三農”統籌考慮,是培養林業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