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業大學校長 宋維明
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是歷史賦予農林高校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任的精神。
高等農林院校在“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責無旁貸,肩負著傳承生態文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撐的重任。
二、創新培養機制,為促進生態文明奠定堅實基礎
北林人胸懷祖國生態環境建設事業,傳承與創新并舉,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進生活、學習各個角落
近400種植物裝點美麗校園,實習林場建成國家森林公園,開設近40門綠色文化、生態文明類公選課,讓學生身心浸染“綠色”?!读钊算裤蕉Щ蟮纳鷳B文明》等一批推廣生態文明的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
2.學科與專業建設一體化,“政產學研用”相結合,推進協同育人
林學等特色專業推行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面向環境生態建設需求重新定位,與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科研與實踐能力訓練貫穿始終。建立“梁希實驗班”,為生態環境建設事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新辦專業加強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重技能”,探索與生態文明相結合的生長點,與企業、行業共建合作育人平臺,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推進國際合作,培養學生國際視野。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國際名校開展本科生聯合培養;推進亞太森林網絡留學生培養和國際林業網絡課程建設。
以辦學生滿意的本科教育為目標,建立入學需求和畢業滿意度相關聯的教學質量反饋機制以及“招生、培養、就業”三聯動機制。
3.“善思明理,知行合一,引領生態文明”,踐行實踐育人
繼承和發揚“把精彩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踐育人經驗。鼓勵學生苦練林業野外工作基本功,“磨意志、長精神”,培養志存高遠、獻身生態環境建設事業的理想情懷。
構建系列化、多層次、階梯狀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了“基礎、綜合、創新”系列化、多層次、階梯狀的課內實踐教學體系,以及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實踐+綠色文化傳播的課外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分類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如“現場實踐型”、“工程訓練型”、“科研課題型”等。
堅持生態文明實踐不斷線。相繼形成大學生“綠色咨詢”、“綠橋”和“全國青少年綠色長征”等品牌活動。聯合全國50余所高校,開展“國家自然保護區考察”、“國家林業生態建設工程調查”、“農村水資源調查”等大學生實踐考察活動;深入百余個農村及社區開展環保調研和綠色咨詢;率先推廣垃圾分類回收和校園農耕項目;種植首都大學生青春奧運林2千余畝。
三、依托科學研究,推進成果轉化,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強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1.利用雄厚的科研力量,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難題,加強技術推廣、成果轉化、科技示范和技術培訓,把最新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及時應用到生態環境建設中。
2.依托豐富的生態教育資源,做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實踐者和推動者。大力普及和發展森林文化、濕地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等生態文化知識,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深入人心,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推進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
3.科研反哺教學,為國家環境生態建設輸送領軍型人才。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開設學術前沿選修課。實施“211”工程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和以學術創新為導向的資助體系,為創新型人才破土而出打下堅實基礎。
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我們將認真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自覺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