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柯炳生
中國農業大學已有百余年發展史。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在教育部、農業部等部門大力支持下,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快了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建設步伐。
學校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將2011年和2012年分別確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年。下面,我就中國農業大學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創建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工作情況向大家作簡要匯報。
一、明確定位,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1.明確本科教育定位,優化本科專業。我校對本科教育的定位是“卓越、精干”,適度壓縮了本科生的招生規模,2013年,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經調整為了1:1;同時,進行了本科專業優化調整機制改革,集中資源抓好優勢專業。
2.調整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整合研究生培養的規格類型。確定博士生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學習年限4-6年;碩士生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學習年限2-3年。根據本學科人才培養需求和學位授予基本要求,形成了各學科較為清晰的培養目標。
二、改革培養機制,構建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
1.實施自由申請轉專業等政策,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全校范圍內對本科生轉專業不設報名“門檻”,允許學生有多次轉專業機會。這一政策自實施以來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也引起了社會和有關高校的關注。
2.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和研究生導師招生機制,切實提高研究生選拔和培養質量。在全國高校率先全面實施博士生錄取的申請考核制,以個人申請資格審查取代全校統一的入學考試,突出導師及研究團隊在招生選拔中的自主權;改革了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制度,讓教授和副教授平等競爭博士生招生指標,講師也可以申請招收碩士研究生。
三、科教協同,充分轉化科研優勢,著力創新能力培養
中國農業大學具備很強的科研實力。與全國所有高校相比,2012年我校的院士數量位列第13名、杰出青年基金數量第10名,人均科研經費第4名;在2012年新一輪的教育部學科評估中,一級學科“金牌”數量位列全國第4名;我校已有9個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2個領域進入前1‰。
我校在人才培養中,十分重視將科研和學科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以科研促教學,培養與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目標相適應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
1.創建大學生創新實驗室,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創新活動。
2.面向大學生開放各類科研資源。本科生從二年級起即可進入教授科研實驗室,開展研究活動;將最新科研成果以流媒體等多種形式運用于教學;實現了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的全員覆蓋。這些措施,將我校雄厚的學科和科研優勢充分轉化為了教學優勢,強化了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強化責任意識,將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
1.注重情懷教育。通過“名師講堂”、新生研討課、情懷教育課程、暑期農村社會實踐等多種措施,強化學生的“三農”情懷。
2.推進產學研聯合,加強學生面向“三農”的實踐創新教育和應用能力培養。其中,創建的“學校+基地+鄉村”三位一體的“科技小院”人才培養新模式,獲得了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3.引導學生面向基層和涉農部門就業。我校出臺多項針對性政策,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和各類涉農企業創業、就業。我校學生到基層就業數居北京高校前列;我校是參加北京市大學生“村官”項目最早、人數最多、分布區域最廣的高校之一。中國農業大學的畢業生真實踐行了“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的緊密結合。
我們要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為我國農業發展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努力實現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奮斗目標。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