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堂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考核評價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這個話題不僅僅影響了全國一百多萬高校教師的切身利益和行為導向,更重要的是它從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兩個宏觀層面上影響國家創新戰略的實施。習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拔覀円J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痹谛碌臍v史時期,如何才能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遵循大學的本質和科研工作的規律,優化我國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就顯得更為重要。
在多方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教育部出臺《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吨笇б庖姟返牧咙c體現在:
1.扭轉我國高校教師科研考核指標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在考核工作中,指標設計和考核周期的確立對考核對象的行為影響尤為關鍵。長期以來,高校教師科研考核中“數點”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多少篇論文、多少個專利等等,而且這種考核大多是以年度為周期的。數量導向的指標、短周期的考核,直接帶來的結果是高校教師行為的短期化,強調短平快。越是重要的創新工作,往往周期越長,短平快也直接導致科研創新的低端化。因此,回歸科研工作的本質,應該遵循科研工作的規律,延長考核評價工作的周期,這也有助于高校教師沉下心來做更有價值的創新工作。本次《指導意見》中提出,建立合理的科研評價周期,提出教師科研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于3年,而科研團隊考核評價周期原則上不少于5年。統籌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晉升考核等各類考核形式,根據績效情況,可以減少、減免考核,適當延長考核評價周期。這無疑是符合科研工作的自身規律的。相應地,長周期的考評,避免短平快,也會促進研究成果的提升?!吨笇б庖姟吠瑫r提出了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將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的學術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依據。此外,學科之間的差異也帶來了學科成果表現形式的差異,因此從事不同學科的高校教師“代表性成果”也是有差異的,統一采取看論文發表和科研獲獎的傳統方式也是不合理的,因此遵循學科差異,應當對對不同學科、不同層次的教師采取分類評價方法。對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主要考察學術貢獻、理論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對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主要考察經濟社會效益和實際貢獻。對科研團隊實行以解決重大科研問題與合作機制為重點的整體性評價。長周期、“代表性成果”和分類評價的考核導向,鼓勵潛心研究、長期積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將對高校教師的科研創新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
2.及時調整國際化過程中我國高校教師科研考核中出現的過度國際化傾向。近年來,我國經濟和教育領域的國際化節奏加快。本土人才走出去、海外人才引回來同步進行,這使得我國高校和國際接軌的程度大大提升。提升我國高校的國際競爭力也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也注意到高校教師評價工作中出現過度強調國際化的新傾向,集中表現在教師的考核尤其是晉升中,沒有海外學習經歷、海外學術期刊論文就得不到晉升機會。部分高校引進人才時也排除國內培養的人才,取得海外學位是一票否決性的人才引進標準。重視國際化,使得近年來我國的學術研究水平與國際發達國家的差距快速縮小。但是也帶來了潛在的弊端:在這種導向下,教師為了實現研究成果的國際化(考核中大多是國際學術期刊論文的發表),從科研的選題、過程、技術方法、論文寫作、投稿等環節都以國外學術刊物審稿條件為標準。這帶來的直接問題是,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不再關心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現實需求,而是關心國外的學術期刊偏好,同時帶來我國優質學術資源的大量外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軟實力。國際化是需要的,但是國際化不能擠出了必要的本土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吨笇б庖姟分刑岢?,扭轉評價指標過度強調教師海外學歷、經歷或在國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傾向是非常有價值和及時的。我國的科研工作必須鼓勵科研工作者原始創新和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引導教師主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3.樹立發展性評價的導向,扭轉考核過于強調利益導向。長期以來,我們把考核的目的聚焦在把考核結果與教師的晉升、薪酬分配等利益掛鉤上??己私Y果與利益掛鉤,這是考評評價的重要目的,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從績效考核理論和國外高校的實踐來看,考核評價往往更強調通過考核評價發現問題、進而為考核對象提供能力成長的機會(如培訓)和解決問題需要的資源(如組織的支持)。通俗地說,考核重點在于“指點迷津”而不是為了“秋后算賬”。而我國高校教師考核,更多地是“秋后算賬”忽視“指點迷津”??荚u工作需要結合我國科研工作發展的階段,在教師經濟收入低、科研成果薄弱的階段,強調利益導向也是一種特殊歷史階段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研工作的提升,兼顧利益導向,并逐漸把利益導向向發展導向轉變,降低科研評價結果與利益分配過度關聯符合我國高校教師科研考核的現狀和需求。而通過樹立發展性評價的考核導向,有助于幫助高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提升科研能力,特別是持續發展的能力。
4.提升考核評價的管理工作水平。“疲于填表”是高校教師的常見狀態,包括不同時間段的填表和填寫不同形式的表,而表中內容無外乎還是教學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同樣的信息往往被多次填寫,而且表格的格式、類型卻有很大差異。這種高校內司空見慣現象的背后是,不同部門的重復考核現象很嚴重,而這些部門之間的信息往往也是相對隔離的。在信息技術日益發的今天,這種現象愈發彰顯高校管理水平的短板?!吨笇б庖姟诽岢?,加強高校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整合教師工作的各類數據信息,形成完整準確的教師考核評價工作信息數據庫,為考核評價提供基礎,實現學校管理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做好這些工作,需要高校內不同部門建立良好的協調機制。這顯然是對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其實,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還遠不止這個方面。
對高校教師的考核,必須符合科研工作的規律,符合考評工作的目的,符合辦中國特色大學的戰略?!吨笇б庖姟吩谶@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教師的考核更多地受到教育管理部門對高校的考核。教育管理部門對高校排名、學科排名的考核如果不能做必要的調整,勢必影響《指導意見》的實施效果。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