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韓國首爾舉行的亞洲睡眠學會年會上,一位來自中國的學者當選為學會主席,并成功爭取到下屆學會年會(2020年)北京主辦權。他就是濱州醫學院特殊教育學院校友、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韓芳教授。
誰都不會想到,33年前韓芳還是一位重度小兒麻痹癥患者。他回憶說,自己數次參加高考均高分超過錄取線,卻因身體殘疾均被大學拒之門外。在萬念俱灰時,濱州醫學院開創的殘疾人高等教育接納了他,從此他的人生發生改變。
1985年,濱州醫學院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專門招收殘疾青年的大學本科專業,開創了我國殘疾人高等醫學教育的先河。30多年來,先后有1200余名殘疾人大學生在這里得到康復,完成學業,走向社會,開啟了嶄新的人生征程。
勇擔責任:一所大學的創新之舉
每個人都懷有夢想,夢想著能夠到達希望的彼岸。30多年前,無數殘疾青年為了自己的大學夢苦苦追尋,但等待他們的卻是無助和苦悶。
很多殘疾人考生回憶,當時他們的高考成績都超過了本科錄取線,但因為受當時體檢標準的限制,最終還是落榜。這是殘疾青年之殤,也是時代局限。
然而,這一切因為一所大學的改革而改變——1985年,濱州醫學院在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支持下,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創辦了專門招收殘疾學生的臨床醫學二系。從此,殘疾青年這個群體的命運就此改變。
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天。1985年9月12日,全國首批殘疾人大學生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殿堂。這是濱州醫學院歷史性的一天,也是載入中國高等教育史冊的一天,57名殘疾人大學生終于在此圓了大學夢!
他們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10余個省份,其中5名學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推薦的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立功受獎的傷殘戰士。
開學典禮上,同學們聆聽著時代楷模張海迪的講話錄音,整個禮堂一片啜泣?,F場的媒體記者流著眼淚,在淚眼蒙眬中記錄下這令人難忘的鏡頭。
這一創舉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爭相報道,稱贊濱州醫學院做了“天底下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從那時起,全國高考招生錄取標準逐漸修改,殘疾人高等教育政策法規不斷出臺,招收殘疾人大學生的高校試點逐漸擴大,從肢體殘疾人,到盲人、聾人,再到多重殘疾人。
殘疾人高等教育由最初的一朵“報春花”,發展為萬紫千紅的“百花園”。正如濱州醫學院醫學二系1985級畢業生、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張九海所說,“母校創舉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
重塑人生:一個群體的再生之地
“濱州醫學院成為眾多殘疾青年化繭成蝶、涅槃重生的搖籃?!?0多年來,來自全國的上千名殘疾人大學生在這里康復身心,成為醫療、科研領域的骨干。據統計,有350人考取研究生、70余人受到省級以上獎勵。
學校堅持以促進殘疾人大學生康復和發展為核心,形成了具有濱醫特色的“殘健融合、教康結合、學用合一”的殘疾人人才培養模式,被專家稱為“濱州醫學院模式”。
從招收殘疾人大學生開始,學校加強了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建設了殘疾人大學生洗衣房、健身房、可以坐著躺著洗澡的浴室等。
記者在濱州醫學院看到,殘疾人大學生的生活空間相對獨立,但上課以及許多課外活動是與身體健全的學生在一起的?!斑@樣有利于互相幫助,有利于今后適應社會?!痹撔L厥饨逃龑W院院長曹同濤說。
學校成立了殘疾人大學生康復基金,為每名新生制定康復計劃,利用附屬醫院的力量,為殘疾人大學生做康復手術治療。大部分學生在學校5年,自己的身體狀況得到改善康復。有的學生入學時拄著雙拐進校,畢業時已能扔掉拐杖獨立行走。
2010級學生龔濤患有小兒麻痹癥。來學校之前他一直都是用一種近乎“爬”的方式行走。入校后,學校幫助龔濤進行了一系列康復矯治和手術治療,最終,他奇跡般地站起來了?;叵肫鸩賵龊蜆翘萆弦淮斡忠淮蔚古c滾爬的情景時,他感慨萬千:“是母校讓我得到新生?!?/p>
河北重殘學生孫月明,父母及弟弟妹妹都是殘疾人。為了讓孫月明安心學習,學校為她妹妹安排了餐廳保潔工作,并提供食宿。為幫助孫月明完成學業,學校為她制定了專門的培養方案。孫月明畢業后競聘到一家國有企業的管理崗位,從此這個家庭有了晴空。
殘疾人學生對來之不易的學習和工作機會格外珍惜,個個表現出非凡的奮斗和感恩精神。醫學二系首屆學生席思川,經過5年的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同濟醫科大學研究生后,又考取香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及國家癌癥研究所資深科學家。
首屆殘疾大學生曾吾德,在畢業時主動要求到革命老區——江西吉安市醫院工作。2003年春非典疫情進入嚴峻時期,他主動請纓到一線工作,身先士卒,黑白奮戰,挽救了一個又一個患者的生命。
傳承仁愛:一個社會的文明之光
“招收一個學生、幸福一個家庭、文明一個社會”。2016年6月11日,由濱州醫學院發起的“承光心匯”全國大學生器官捐獻志愿服務聯盟在北京成立,并在全國高校開展器官捐獻宣傳和線上推廣。這一愛心義舉的創始人劉楊,是濱州醫學院的一名重度殘疾大學生。
劉楊出生兩個月時,被醫院診斷為脊膜膨出,12歲出現脊柱畸形,一直飽受病痛的折磨??既霝I州醫學院后,由于他的病情特殊,幾次險些奪取他的生命。
在生與死的關頭,劉楊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絕望中掙扎的病人對未來的渴望。他說:“我的生命長度是有限的,但希望它的寬度和厚度無限,如果我的身體能夠挽救別人,我無怨無悔?!?/p>
在學校領導、校友的幫助下,北京306醫院為劉楊量身制定了不處理神經的脊柱內固定手術。作為對社會的回報和對生命的渴望,術前兩天,劉楊簽訂了捐獻個人全部器官協議,并發起成立駐煙9所高校愛心社團“承光心匯”,組建了全國第一支高校器官捐獻志愿服務隊。
劉楊只是濱醫殘疾人大學生的一個縮影。濱州醫學院潛心營造關心、關愛、關懷的人文環境,使殘疾大學生在溫馨的氛圍中幸福生活、健康成長,在平等的環境中提升尊嚴、和諧發展。
夕陽余暉下的手搖輪椅,圖書館角落里的雙拐,墨鏡后面那一張張青春朝氣的臉龐,都是這所大學最別樣的風景、最美好的記憶和最溫暖的印記。(本報記者 張興華 通訊員 張玉龍 呂海波 王忠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