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樓814報告廳里,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陳鏡明與校長李北群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當天,這位發表340余篇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的氣象“大?!闭郊用嗽撔:M庠菏抗ぷ髡?。這是第三位加盟此工作站的院士。
作為新中國第一所氣象高等學府,南信大大氣科學學科在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中兩次蟬聯全國第一,去年9月成功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計劃?!耙詺庀罅⑿J菍W校的最大特色,也是學校一流學科建設的‘精氣神’?!睂W校黨委書記管兆勇說。
根植沃土,咬定“氣象”不放松
上世紀60年代,國家急需一批氣象人才,南信大的前身——南京氣象學院應運而生。1978年2月,南京氣象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2004年5月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因氣象而生,因氣象而興?!弊咴谛@里,從文化氛圍到校園景觀,都以氣象為核心。校內的氣象臺,全球大學中最大,與中央氣象臺同等級硬件水平,圖書館的大氣科學類文獻國內最齊全。
“上世紀末,全國高校大擴張,校內也曾有過激烈的爭論,但是我們自始至終堅定地以大氣科學為核心,從未放棄?!惫苷子抡f。
認準了方向,學科建設之路迅速走向國際最前沿,躋身地球科學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這一步的關鍵是國際化,是國際人才的引入?!皩W科高峰要立得住,一定要頂到國際的天花板?!睂W校大氣科學學院院長陳海山,自身就是一位優秀的70后國家杰青獲得者。
為了進一步筑牢學科發展的根基,2006年以來,南信大先后10次面向海內外招聘高層次人才,引進海內外名校博士及以上人才700多名,教師博士化率超過70%,國際化率達54%?!拔覀儎撛煨缘貙嵤┝撕M庠菏抗ぷ髡镜戎贫?,僅今年要加盟學校的海外院士就有5位?!睂W校人事處處長周顯信說。
鄒曉蕾是學校氣象學科培養的杰出畢業生,一路成長為美國氣象學會會士、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士、國際資料同化領域的領銜專家。2010年,她響應學校號召,擔當氣象學科帶頭人。在她的努力下,學校當年成功拿下“973”項目“全球變化數據的評估、同化、融合與應用”,而這正是我國氣象學科重點研究突破的瓶頸問題。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南信大以大氣科學學科為龍頭的大氣象學科群,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0萬余名畢業生中,走出了全國氣象系統50%的領導干部和70%的技術骨干。全球氣象領域的華人教授中,超過72%是該校校友。
匯聚資源,打出協同創新“組合拳”
劃歸地方、學科單一、科研薄弱、人才不足……全國大多數行業高校轉型發展曾經面對的現實困境,南信大一個不落都遇到過。進入新世紀,學校協同各方力量,集聚資源,展開學科布局,將阻力當成動力,將劣勢變成優勢。
2007年,江蘇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署共建南信大協議。此后,南信大成為江蘇省、教育部、國家氣象局三方共建高校,同時也是江蘇省與國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形成三方共建基礎上的“3+X”共建共發展格局。
2012年,南信大取得大氣科學一級學科評估全國排名第一。圍繞大氣科學這個中心,如何進一步打造大氣象學科群,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顯得至關重要。
“一流學科建設的核心是開放,需要‘打開校門辦學科,打開學科辦學校?!惫苷子抡f,“學校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大氣科學拓展到地學,為此進行機構改革,院系調整,破專業壁壘,建學科群,緊扣氣象特色發展海洋、水文、地理、遙感、信息等學科?!?/p>
海洋學科與“氣象”交叉融合后的飛速發展,就是其中的樣本。目前,獨立運行僅6年的南信大海洋科學學院,已經拿下6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成果多次獲得海洋科學技術一等獎,其學科水平一躍進入“國家隊”,乃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隔著屏幕,耶魯大學—南信大大氣環境中心美方主任李旭輝告訴記者,從2011年7月機構成立起,每個星期五上午,他都會主持國內外全體中心成員參加的視頻會議。2014年7月,該中心關于城市熱島效應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上刊發。李旭輝高興地說:“通過國際協同,7年來中心共發表高質量SCI論文102篇?!?/p>
近年來,南信大與耶魯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夏威夷大學等多所世界名校共建氣候變化國際聯合實驗室,成為全國首批獲準立項建設的3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之一,為多學科協同創新、創造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打造了新高地。
通過一系列協同創新“組合拳”,南信大的學科發展匯聚了各方資源,產生了整體效應。氣象裝備、通訊工程等8個學科獲評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地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躋身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實現了本科專業全覆蓋。
拓展邊界,百舸爭流敢為先
近年來,南信大不斷拓展發展邊界,核心團隊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國家多個工程專項等現代氣象業務軟件系統建設項目;研發了“現代短期氣象預報工作平臺”“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系統”等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氣象專業軟件系統?!霸诤艽蟪潭壬?,南信大正成為多個關系國計民生行業的智庫?!蹦闲糯笮iL李北群介紹,這些系統軟件(產品)部分已在不同領域和地方氣象部門正式運行,部分正在相關單位試運行、驗證和定型中。
今年5月,南信大與全球最大的天氣服務類平臺墨跡天氣簽約共建“智慧氣象”研究中心,并聯合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瞄準人工智能和現代氣象業務領域國際前沿,創新打造氣象服務的利器。
南信大始終緊貼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辦學。今年4月,該校廖宏教授一篇關于“霧霾”的文章發表在權威期刊《自然—氣候變化》上。兩年前,廖宏團隊與環保機構合作開展PM2.5達標規劃的情景模擬研究,今年團隊又與南京市展開了臭氧和PM2.5的協同達標可行性研究?!拔覀兊目萍佳芯砍晒嗍亲鳛橐环N科技支撐,為減排服務或者為國家政策服務?!绷魏暾f。
以一流學科為支撐,南信大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近年來,學校先后主辦“陸面過程與氣候”“氣象災害風險分析國際會議”等數十場高端講座和國際學術會議。
今年4月,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聯合科學委員會會議在南信大召開。這是全球變化研究中最為著名的一項國際性計劃,開展39年來,首次在中國高校舉辦?!拔?995年就曾在南信大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任教,20多年間數次來到中國?!遍_幕式上,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埃琳娜深情地回憶起自己與南信大的淵源。
她提及的培訓中心位于南信大校園的東南角,是我國唯一、全球規模最大、培訓水平名列前茅的世界氣象組織培訓中心。中心門外,100多面旗幟迎風飄揚。這是該校為155個國家和地區培養3400多名中高級氣象科技人員和管理者的見證,也是學校協同國內外各方力量快速發展的象征。
“學校將秉持開放發展、協同發展、特色發展的理念,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學科為目標,將學校建設成為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學?!崩畋比赫f。(本報記者 趙建春 繆志聰 通訊員 陳濤 賈冰)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