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吳穎惠
早在2013年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牽頭研制《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以下簡稱《管理標準》)。歷經連續五年的調研、研制、實驗、研討、總結等階段,致力于學校內涵發展的《管理標準》,終于即將出臺面世了?!豆芾順藴省凡捎脟H上通用的、條目式的寫作方式,由6項管理職責、22條管理任務和88條管理要求等構成主要內容框架體系,是一個具有規范性、約束性的標準性文件,成為規范、監測、約束和評價學校辦學行為規范的基本準則,有助于學校建立現代學校治理體系,科學處理政府與學校、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個人的關系,全面推進管辦評分離,不斷提升義務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從宏觀層面看,《管理標準》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用途:一是依據《管理標準》對學校內涵發展進行“全面體檢”?!豆芾順藴省分械?項管理職責包括“平等對待每位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營造和諧安全環境和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幾乎涵蓋了學校內涵發展的各個方面。每項管理職責由若干條細則化的管理任務組成,每個管理任務又由若干管理要求組成,構成了相對完整、逐級細化、可操作、可監測的學校內涵發展指標體系。各地在充分把握國家對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思想要求的基礎上,可以將每項管理要求逐項分析,層層分解,最終分解成為更為具體、細節化、可操作、可檢測的若干具體要求,使得88條的管理要求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檢測評價體系,為區域考量和評估學校、學校開展自我診斷和評估提供參照依據。
二是依據《管理標準》建立學校內部治理的工具體系。教育治理是在現代化、國際化、民主化語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教育治理方式需要“工具”,即教育治理工具體系。依據《管理標準》劃清教育治理主體之間的權力界限,為教育治理結構的良性運轉提供工具體系。工具體系的建立有助于促進管辦評分離。政府依據工具體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學校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社會參與管理引入社會評價機構鑒定教育。這樣就建立起了政府、學校和社會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持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三是依據《管理標準》促進學校薄弱領域的持續改進。學校發展的基礎是學校當前的現狀,要了解學校真實的現狀,就需要依據一定管理標準,對學校發展現狀進行自我診斷和評估。自我診斷評估的目的是了解學校的發展起點,找到影響學校發展的真實問題,同時挖掘學校發展的核心優勢,清醒認識學校面臨的機會和風險,找到學校發展的短板。通過《管理標準》,學校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發展的現狀,清醒地認識學校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與風險,隨時把握住學校發展態勢。學校需要結合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預判學校未來發展趨勢,融入學校的辦學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形成的一種對學校發展起著指導作用的管理思路與舉措,進而研究轉化成一套可操作、可改進的學校發展計劃方案。
四是依據《管理標準》促進學校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豆芾順藴省繁旧砭褪菍αx務教育階段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制度性或政策性安排,而這一政策要求或制度安排,需要借助一個地區或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實施來實現。學校要建立健全符合法律規定、體現自身特色的學校章程制度,就必須明確辦學的各項管理任務、管理職責和管理要求。義務教育學校規章制度的制訂必須依據《管理標準》,使學校規章制度切實成為學校內部管理的基本依據,成為學校成員之間的共同約定和法則。
總之,出臺《管理標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為青少年提供盡可能充分的、平等的、有秩序的、低成本的、有質量的優質教育服務,要為社會大眾獲得這種優質的教育服務創造平等的制度條件。當然,《管理標準》畢竟是一種行政管理文件,如何科學地實施,還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督導部門,結合當地義務教育學校的實際狀況,創造性地開展實施工作,提出更為具體化、更為細化的標準要求,把執行《管理標準》作為改善學校管理、建立內部治理體系的根本路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