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北省威縣,棗園鄉潘店小學的遠程同步互動課堂上,學生們借助信息化教學設備,通過屏幕和邢臺市小學生同上一堂課,他們時而傾聽,時而歡動?,槵槙曋?,城鄉間的天然距離被瞬間拉近。
如此靈動而美好的場景,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分組討論中,遼寧省盤錦市實驗中學校長魏書生不曾也不敢設想。
魏書生清晰地記得,當時來自教育戰線的代表,只要談到辦學,談的都是困難,農村學校面臨的困難更嚴重。當時大家就提議,應該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遺憾的是,受當時歷史條件限制,到十三大報告定稿時,只寫進了“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的表述。
顯然,魏書生們的遺憾沒有延續。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首次提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隨之正式開啟國家意志層面的教育優先發展時代。
2017年秋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對教育事業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8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把“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我們就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中的一個方面,深刻指出,“這是我們對我國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的深化,來之不易,要始終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
教育優先發展,一段并不激昂的表述,卻執著穿過改革開放40年的風雨,一路走來,每一個足跡都彌足珍貴。
教育優先發展破土而出
1977年冬天,19歲的朱永新走入了高考考場。
此前一年多,高中畢業后的朱永新先是給泥瓦匠打下手,又當翻沙工,還去過碼頭扛包卸貨。直到恢復高考招生的消息傳來,朱永新豁然發現前方的光亮。
如今已是民進中央副主席的朱永新,是當年大學錄取的27萬人之一。朱永新記得,因為對學歷和年齡要求寬松,同學間年齡差距大。當年班上兩個同學報到時,老師問年紀小的同學:他是不是你父親?
回憶起那個年代,朱永新依然感到心緒難平:“恢復高考不僅恢復了正常的教育秩序,為青年人重啟了改變人生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知識和教育重獲尊嚴,全社會出現了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風氣,中國教育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p>
或許積蓄已久的渴望,等待的就是回應呼喚的契機。
1977年8月,北京。鄧小平復出后主持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便是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如今,站在新時代的歷史階梯上回望,在教育改革發展的浪濤中,1977年恢復高考更像是一個隱喻,一次讓國家和民族重新正視知識、教育價值的回歸,一次面向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新出發。
于是,百廢待興的20世紀80年代,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和中長期規劃時,教育事業始終都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的人才,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第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此后,教育優先發展寫入了每次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延續著這一重要的國家教育發展戰略。
2001年1月1日,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2000年年底,全國“普九”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85%,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
2003年9月,國務院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著重就西部地區“兩基”攻堅提出了要求:2007年實現西部地區“兩基”目標?!斑@是必須完成的硬指標”,此后溫家寶多次強調。
實現這個目標,面臨著極其艱苦的條件和特殊困難。當時410個未實現“兩基”的攻堅縣(含兵團)中,有215個貧困縣,309個少數民族縣,51個邊境縣,普遍自然條件艱苦、經濟發展落后、教育投入不足,是真正難啃的“硬骨頭”。
轉瞬之間,2007年的“限期”如期而至。2007年11月28日,在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忍不住幾度落淚。
她想起4年來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的整個過程,深感不易的同時,興奮和喜悅也溢于言表。這年,西部地區“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8%,實現西部教育的歷史性巨變。
實際上,西部地區“兩基”攻堅是在上世紀90年代“兩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小學教育還沒有普及。1985年,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首次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86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寫入了《義務教育法》。
整個90年代,中國的教育都在追問一個百年夙愿:何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讓所有適齡兒童都能走進學校?
據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湛回憶,“兩基”真正從宏圖成為國家行動是在1994年。在當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兩基”以1996年、1998年、2000年的時間節點立下了軍令狀。
山東德州曾是全國42個經濟貧困地區之一,1996年地方財政收入7.4億元,在“普九”攻堅的3年間,共撥出8.6億元投入教育。在完成“普九”前,機關事業單位一律不得新建樓堂館所。
聽說村里建學校,德城區袁橋鄉牌子村老人趙俊杰捐出了自己多年積攢的1000元錢。齊河縣焦廟鎮姜堂村農民姜立洪身患食道癌,卻執意將自己的100元救命錢交到村支書手里……
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心充滿期待。優先發展教育,刻在了這些有溫度的歷史細節里。
隨后幾年,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兩免一補”、免除全國農村學生學雜費和課本費、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崗計劃”等密集出臺。陳小婭說:“一系列政策系統設計、整體推進,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為西部‘兩基’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和財政保障?!?/p>
從目標確立到完成,短短4年,西部地區“兩基”攻堅顯示出的超常規速度,是自上到下集體意志與智慧的結果。
筑牢教育優先發展的基石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漫步農村,墻壘上,依稀可見曾經用紅漆刷的標語。如今,影響一個時代的口號,正從墻上走下來,走進學校,走進教學點,走進教室……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建寧德。習近平任地委書記時,閩東還是貧困地區,各項事業都需要大開發、都需要大投入,對于各方面尚在起步的地方政府來說,若是對教育事業投入多點兒,別的地方財力就會吃緊。但習近平看得更遠:“辦教育,要舍得花時間,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錢?!?/p>
對于黑龍江省漠河市教育局局長馮廣慶來說,教育優先發展絕不是一句口號那么蒼白,而是觸手可及、帶著溫度的深刻變化。
漠河,一座以林業經濟為主的邊境小城。上世紀70年代初,響應國家建設大興安嶺的號召,馮廣慶跟隨父親來到茫茫林海深處的漠河。隨著林業資源的減少,經濟發展放緩,投入教育的資金也相應減少。當年,漠河教師的工資按照林業標準執行,受林業經濟影響,教師的工資偏低,教師流失問題嚴重。
教育優先發展體現在“三個優先”,即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這在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給出了明確論述,同時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
2010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切實保證“三個優先”,并盡快形成科學規范的制度。隨后,《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意見》《財政部關于進一步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教育資金相關政策的通知》相繼發布。之后,漠河市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也持續增長。2012年,漠河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到了GDP的4%。同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1994億元,占GDP比例首次超過4%。
教育投入增加了,新的小學、幼兒園教學樓在漠河拔地而起,班級和實驗室的教學設備得到更新,“三通”網絡工程接入校園。由于提高了教師待遇,漠河優秀教師留下來了,帶動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外地就讀的學生逐漸“回流”。
2001年5月,改革開放后第一次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各省份政府負責人、分管負責人、中央各部委主要負責人齊聚北京,他們討論的主要議題就是,如何解決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問題。會上,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坦承,舉辦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責任?!皩幙缮偕蠋讉€項目,寧可把蓋辦公大樓的標準降低一點,也一定要千方百計保證基礎教育經費?!?/p>
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調整起步——由實際上的鄉鎮舉辦,轉變到政府舉辦,即“以縣為主”?!叭嗣窠逃嗣褶k”真正轉到了人民教育政府辦的軌道。
然而,各個方面的建設都需要用錢,地方財政也困難,于是,“勒緊褲腰帶保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標語和口號,成為那個年代優先保障教育的歷史見證。
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對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行了更準確的規定: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統籌落實的體制。
據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的柳斌回憶,這條規定,最初國務院法制局提請全國人大討論的修改草案中,只有“統籌”,并無“落實”兩字。這意味著,義務教育經費政府還是包不下來。經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反復討論,與國務院法制局、教育部和財政部反復商量,才最終加入了“落實”。
王湛記得,2001年,有的省里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未做安排,學校連買粉筆的錢都沒有。有的省政府作出決定,每生每學期5元。錢雖然少,但起碼開始起步了。
如今,城鄉義務教育的生均公用經費達到了600元以上?!奥肪褪沁@么走過來的?!蓖跽扛袊@道。
從先到優的歷史跨越
2018年3月,聚焦全國兩會的目光會發現,“促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匯。
從“優先發展”到“公平”“質量”,歷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關鍵詞的跨越中,共和國的教育改革發展將被引領進一個怎樣的新時代?
從鄉土中國向城鎮中國的社會轉型中,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濃縮了一個時代的背影、一個民族的嬗變。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師范大學,與大家共度第30個教師節。離開時,北京師范大學英東學術會堂前聚集了近500名學生,在一眾的歡送口號中,“教師萬歲”顯得格外響亮。
這一天,北京師范大學南門附近,重新掛起了印有“教師萬歲”的橫幅。在1985年9月10日第一個教師節的慶祝大會上,4名學生每人舉起一個方塊字,拼起了“教師萬歲”幾個字。
30余年過去,“教師萬歲”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并不斷被提起,它提醒著人們,重視教師就是重視教育,優先發展教育,祖國才有未來。
展望未來時,我們總不忘回顧過往,因為過往的每一次駐足、每一次探索,帶給未來的是滋養和光明,對于跨越時代發展、執著前行的“教育優先發展”尤是如此。
“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992年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視察時,再次強調科技與教育的重要性。
1995年5月底舉行的全國科學大會提出,要全面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投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事業??平膛d國,是繼1956年“向科學進軍”、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后,中國科技發展的又一塊里程碑。
1995年,“211工程”啟動。第二年,潘建偉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2016年8月16日凌晨,世界首個量子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發射前的30秒,潘建偉緊張得雙手合十?!笆哪甑臅r間里,團隊把吃奶的勁兒都用上了。千萬要天道酬勤?!被貞浧鹑松羞@不確定的幾十秒鐘,潘建偉眼里噙滿淚水。中國站在了遠距離量子通信領域的最前沿。
中國的教育發展也面臨一次次轉折。
1999年6月,高校擴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兩大舉措實施。
隨著近160萬名學子走入大學校門,高等教育開啟從精英到大眾的路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則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教育理念和改革主張的凝結,教育工作者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
當前,中國已建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與此同時,以改革為動力,重點高校正探索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國模式;以需求為導向,地方院校正向應用型高校轉型。
2013年9月25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講話:“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p>
教育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40年來,優先發展教育,是中國最高領導層一以貫之的戰略思想。
1992年,從北京回到遼寧的魏書生看到老師們激動地談起十四大報告關于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他感到,“教育正迎來發展史上的最好時期”。
2018年,在基層教育行政崗位上工作多年的馮廣慶看到了不同時代對教育發展的不同要求:“社會發展和進步對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先發展教育不再滿足于量的目標,更要實現質的提升?!?/p>
從“優先發展”,到“優質均衡”,再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隨著時代要求而變遷,但初衷不改。而“教育優先發展”,仍會伴隨著中國教育改革不曾停歇的步伐,穿越時代的界限,在一代代國人對知識、人才的渴望中生根、發芽,直至長成蒼天大樹。(本報記者 王家源 柴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