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首次開展學科評估工作以來,評估方案幾經修改與完善,不斷繼承創新,一方面表明了學科評估所始終堅持的問題導向與對社會各界不同聲音的開放包容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評估過程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做好學科評估,既要考慮面向全體又要兼顧類別,既要堅持標準又不能漠視個性。任何評估都必然有度量,但量又的確難以代替質的豐富內涵??茖W化的評估往往講求指標的精準與簡潔,因為所需信息量小,所以會簡便經濟且易操作,但這鐘取向又難免會化約了現實狀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正是面對評估過程所必然存在的上述種種矛盾,在全國教育系統貫徹落實破“五唯”的背景下,第五輪學科評估在總結既往經驗基礎上,守正創新,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致力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強化價值引領和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加快建立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這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的重要舉措。
概括起來,我以為第五輪學科評估新方案有如下幾點最為值得關注:
第一,淡化簡單量化取向,推動定量與定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無論在自然界還是社會,數據本無原罪,它原本是事物屬性的客觀反映,其正確與謬誤關鍵在于計量工具的精確與否。然而,一旦將數據表現與人類的各種利益簡單建立起關聯,無論測量尺度與工具如何設計,數據本身就難免會成為目的,誘導與扭曲人的價值與行為取向,進而取代乃至湮滅了事物既有的屬性。這也是人們對于目前過于看重數據表現而漠視本質屬性的評價取向責難的主因。新方案正是針對這種流弊,提出淡化簡單計數方法,實行定量與定性、數量與質量、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淡化量化評價,并非就是完全棄用數據,而是重視有品質的量。如在科研評價上,僅對國家級獎勵等高水平科研獎勵納入定量統計范圍,把過去粗放的數量濃縮為代表性的論文、著作與專利成果,重點考察成果的理論原創性、前沿突破性與實際貢獻。與此同時,把典型案例與凸顯自身特色的開放性“留白”作為定性評價的素材,兩者可以相互補充或驗證。對師資隊伍建設的評價,摒棄了簡單數帽子的做法,注重師德師風和教書育人的表現,且把隊伍的結構優化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成長作為重要的觀測點。新方案強調質與量、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結合,它體現了學科建設過程中個性特色與表現形態的多樣性、整體與局部不可剝離的統一。
第二,尊重學科差異,探索分類評價。
學科建設本身就是一種基于知識的分門別類而展開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活動。知識的分門別類,意味著不同學科有其特定的認識思維、方法、路徑以及理論品味與功用指向存在差異,它們的活動屬性與成果表現形態具有不同程度上的不可共量性。
因此,漠視了學科上述屬性差異,基于統一指標與權重的評價是誘導不同學科偏離其有序健康發展軌道的主因,也是泯滅學科特色、剪除學科個性和遏制學科自我發展活力的淵藪。本輪評估方案的最大亮點,便在于盡可能兼顧到不同學科特點,設置不同指標與權重。如在科學研究評價上,撇開往常偏重論文與專利發表數量的做法,對理論研究更關注內涵與學術貢獻,對具有應用取向的學科更重視專利轉化與新品種研發,對藝術學科更注重實踐表現,因而采取一種既考慮到各學科共性同時兼顧特性的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思路。
分類評價無疑會增加評估實施過程的工作量與操作難度,但它是轉變學科不良評價導向、促進學科內涵建設、營造良好學術生態的關鍵環節。學術界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種群之別與生態差異,唯有尊重各自屬性與功能定位,才能避免不同學科彼此之間的無意義乃至不當競爭,進而塑造不同群落各個有別又相互依存共生、復雜多樣又生機盎然的萬千氣象。
第三,弱化排名引發的負效應,強化評估的診斷功能。
但凡是涉及利益的評價活動,其結果總難免有先有后,并產生其天然的指揮棒導向效應。只要是評價就不可能做到眾人皆大歡喜,若是如此,評價也就失去了它作為激勵工具的意義與效用所在。因此,合理與有效的評價不是完全放棄排序,而是在于這種排序是否公正和讓人信服,是否有助于評價對象發現問題并認識到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而成為改革、改進和完善的依據。
新方案在評估結果呈現上,將對上一輪分檔方法進一步優化,更注重對各個單項表現給予全景與立體的呈現,并提出要深化評估信息挖掘,全面強化信息服務功能。這無疑有助于參評學科對其內部結構予以深度透視,進而發現優劣長短,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與提升策略。這種呈現方式反映了學科評估與社會其他排行榜在基本理念上的迥異,更類似于一種帶有責任意識與成長關懷的周期性健康體檢,讓參評學科通過縱橫向比較,發現并祛除病灶,全面挖掘潛力與活力,從而始終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樣態。
總之,新一輪方案的推出并非是對當下破“五唯”之風盛行的應時之舉,而是在前四輪經驗總結與教訓反思基礎上的自我改進與完善,是一種帶有繼承意義的創新。任何評估都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者不妨說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無缺的方案。有問題就改弦易轍和推倒重來,相對于這種問題取向的探索性改進所帶來的風險更大。故而,我認為新一輪學科評估既具有制度演進的穩定性特征,同時其探索性創新成效也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如開篇所言,評估過程的復雜性與結果的多面性,決定了但凡是評估就勢必存在一些難以擺脫的矛盾。我們既要對新方案的實施效果報以合理的期待,并立足健康學術環境與氛圍營造與學術繁榮的初衷予以謹慎地檢視,但也要對其可能依舊存在以及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懷有寬容之心。唯此,才能立足中國國情和學科發展實際,在探索創新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閻光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