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融樂”是一流大學的魅力所在。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抓住“師生關系”這一師德師風建設關鍵點,著力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系,堅持育人者先自育,引導師生平等交流、自由互動、深度對話,探索“師生融樂”的場域從課堂教學拓展到學術活動、文化活動、實踐活動、體育活動,做到人人事事時時處處皆育人,不斷深化教育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建設。
一、堅持價值引領,提升“師生融樂”的育人自覺
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崇尚學術”辦學理念,以“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精神內核,不斷提升育人自覺。
一是牢記總書記囑托。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給我?!氨居碇驹阜贞牎?、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號召師生“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兩封回信讓全校師生深受鼓舞,在學習踐行回信精神中形成了“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為中華復興而讀書”的共同價值追求。
二是突出以文化人。學校提出校園文化與學術活動要堅持育人品性、學術品貌、文化品位,推動文化學術活動由數量型向品質型、展示型向參與型、娛樂型向涵育型、“品牌型”向常態型轉變,著力構建“師生融樂”的文化學術育人環境,實現優良師風與濃醇學風的互促共進。
二、強化文化涵育,營造“師生融樂”的人文生態
“師生融樂”,關鍵是融,只有師生相融,師德師風才能對學生產生涵化作用。為此,學校從有利于師生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著手,重點策劃“兩季三節”(畢業季、迎新季,獅山讀書節、獅山藝術節、獅山歡樂節),把高品質文化活動作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擴展課程思政渠道、創設情境育人課堂的契機和載體。
一是以平等關系促進師生融樂。師生關系首先應該是無阻隔無張力的平等關系,學校提倡、鼓勵、要求在文化活動中教師、干部和學生打破身份界限,平等互動?!蔼{山讀書節”中,書記、校長與200余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師生在線接力閱讀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畢業季中,教授、院長當司機,駕駛新型農機裝備載上學生在校園巡游;校運會中,把領導坐的主席臺改為師生代表觀禮臺,把領導頒獎改為師生代表頒獎,把精神文明獎評委由領導擔任改為學生擔任。
二是以共同參與促進師生融樂。學校所有文化活動,不同部門、院系、社團、年齡、國籍的師生都可通過自薦、他薦以及邀約等方式,成為活動策劃者、組織者、參與者和獲益者?!蔼{山歡樂節”中,2000余名中外師生自發策劃組織了204個創意項目,300多位教師參與籌備,或者跟學生一起組隊、或者指導學生、或者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共同守歲迎新年。迎新季中,師生共同策劃了118項迎新活動,一批教授帶領學生開展迎新學科文化體驗活動,12名富有學術建樹的青年教授與來自各專業的新生圍坐一堂,共同聊足球、聊馬拉松、聊攝影、聊有趣的大學生活。
三是以開放共享促進師生融樂。學校將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校園核心區建設成促進師生融樂的課程思政、情境育人的資源聚集地,稱之為“獅山文谷”。以“平等共創,開放共享”為理念,通過空間服務、條件支持、經費贊助、宣傳推廣等支持師生常態化開展小型多樣、不拘一格、重在互動的學術文化活動。今年,由師生自發發起、自由參與、自主組織的小成本、小場地、小眾參與的深度學術文化活動,已在“獅山文谷”開展100余項。
教師在這些活動中,不僅以學識、才能吸引學生,更以優良的師德師風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學生在與老師的融樂之中得到“為中華復興而讀書”的涵育。與此同時,教師也在與學生的互動交往中享受到教書育人的無窮樂趣,增強了“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豐富實踐載體,創設“師生融樂”的育人情境
堅持“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把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系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全過程。
一是融入思政育人。推進教工黨建與學生思政工作無縫對接,教師成長與學生成才融合發展。課程思政建設學院黨委有規劃、教工黨支部有計劃、黨員教師有方案,做到人人講思政、課課有思政。學校領導班子帶頭給學生講思政課,院士、國家教學名師紛紛走上“名師講思政”講臺,180名黨員領銜主持課程思政示范課230項。
二是融入學術育人。在“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早進團隊”的“三早”模式引領下,學??茖W研究平臺面向本科生全面開放,院士、知名教授與本科生零距離交流,本科生可以到國家重點實驗室接受科研訓練。由學生自主選題備賽、跨學院導師團隊指導的iGEM團隊先后7次獲得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金獎。
三是融入實踐育人。鼓勵師生共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今年3月,組織師生并肩就地幫扶春耕生產,師生共同制作的科技支農視頻閱讀量超過1億次。今年暑期,策劃開展“鄉村振興荊楚行”,300余名教授帶領4600余名學生共同助力湖北農業農村疫后重振、災后重建。
今后,學校將持續推動“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系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引導教師潛心育人,涵育新時代師德師風。 (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高翅)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