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改革開放歷程,沒有哪一年像2010年那樣匯聚如此強勁的教育改革呼聲,沒有哪一項政策像教育規劃綱要那樣凝聚如此廣泛的教育改革共識。
綱要實施兩年來,中國教育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但每一步前行、每一次跨越也讓改革之路面臨許多前所未遇的障礙。于是,因發展遭遇問題,以改革推動發展,就成為教育在這個時代必然順應的邏輯。
中國教育如何在改革“深水區”挺得住、走得出?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遠眺2020年甚至更久遠的教育圖景以增加前行的信心,更需要直面前行路上的艱難險阻,勇于創新,攻堅克難,為教育改革探新路、開新局。
系統部署教育改革展新局
兩年來,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有關指導意見出臺;教師資格考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唯有尊重民意、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改革,才能成為撬動現實的杠桿,才能真正發揮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巨大力量。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這輪教育改革從一開始就顯得不同以往。
2010年3月,長達2.7萬字的教育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公之于眾,這是未來10年中國教育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從制定教育規劃綱要開始,起草組就明確提出要真心實意地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對當前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都力求有所呼應、有所回答。
對于新一輪教育改革,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重視改革的系統設計和整體安排,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動發展,以改革提高質量,以改革增強活力,進一步消除制約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育規劃綱要以人才培養體制、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學校制度、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擴大教育開放為重點,對教育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設計,并提出十大改革試點,以此作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規劃綱要出臺之際,為了加強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領導組織,國務院成立了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為組長,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20個部門相關領導參加的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負責審議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方針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導實施教育體制改革工作,統籌協調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2010年8月25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審議《教育規劃綱要任務分工方案》、《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章程》。此后,一系列重點領域改革陸續啟動,教育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根據各部門職能分工,國務院對教育規劃綱要各項任務進行科學分解。201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任務分工方案,將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任務分解為190項重點項目,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等11個牽頭部門以及49個參與部門逐項負責落實。按照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逐條制定了分工任務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了每項任務的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工作安排。
為了確保教育改革科學推進,國務院首次成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首屆委員會由64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委員組成,對應教育規劃綱要中確定的十大改革任務,分10個組開展工作,負責對國家重大教育改革發展政策進行調研、論證、評估。
作為我國教育領域最高水平的咨詢機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的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指導和推動教育改革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僅在2011年,10個工作組就分赴全國26個省、區、市,開展了55次調研。每次調研,咨詢委員都深入教育工作一線,認真論證評議,積極建言獻策,主動引導輿論,為教育改革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兩年來,在決策層的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下,圍繞教育發展重點和難題問題,以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為重點,中國教育改革格局全面鋪開——
在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方面,基礎教育全面推進教學方式改革;職業教育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鼓勵高校探索與有關部門、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遴選17所高校啟動試點學院綜合改革,進行招生制度、培養模式、管理方式、教師聘任等方面的整體改革探索。
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組建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就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等16個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和論證。推進高校錄取模式改革,在堅持統一入學考試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有利于優秀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
在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學校制度方面,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黨政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推動高校逐步形成按章程規范管理學校的機制和氛圍,保障師生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研究制定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
在辦學體制改革方面,推動和指導地方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試點。首次批準5所辦學基礎較好、社會聲譽高的民辦高校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
這是一場考驗毅力和耐力的接力跑。雖然剛剛起步,但每一步都堅實有力?;仡檭赡陙碡瀼芈鋵嵔逃巹澗V要的歷程,我們欣喜地看到,教育改革步履堅定,正一步步走向深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425項改革試點項目均已制定實施方案;落實4%目標的政策密集出臺,土地出讓收益中按10%的比例提取教育資金;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大學章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17所試點學院啟動運行;3所開放大學正式組建;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正式成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有關指導意見已經出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考試改革與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試點穩步推進。頂層系統部署,強力推動落實。兩年來,中國教育改革的壯麗畫卷已漸次展開,宏大格局已初步奠定。盡管未來改革之路仍修遠漫長,但極目遠眺,已見崢嶸。
有序推進攻堅克難邁新步
2010年10月,中央決定在全國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425個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這意味著教育改革工作重點由前期的頂層設計轉變為過程指導和經驗總結階段
教育規劃綱要制定之初,黨中央、國務院即確定了“先行先試、鼓勵首創、由點及面、逐步推開”的落實思路,形成從三個層面系統推進教育改革的總體思路——
少數重大、關鍵、敏感的改革事項,由國家層面組織實施;凡是應由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改革事項,由地方和學校按照教育規劃綱要基本精神大膽試驗;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由各省市各部門在國家統一設計和領導下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開。
2010年10月,中央決定在全國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425個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這意味著教育改革工作重點由前期的頂層設計轉變為過程指導和經驗總結階段。對于承擔教育規劃綱要落實任務的各級政府和各相關部門來說,首先確立的思路是如何發揮各自職能為教育改革增添動力,積極探索和總結經驗。
兩年來,擺脫了觀念束縛的各級政府,在突破制約教育改革走向縱深的體制機制障礙上也放開了手腳,紛紛以攻堅克難的精神,從最棘手、最熱點的問題入手推動改革。
浙江省成立了以省長為組長的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并積極申報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項目,爭取到13項國家試點項目。同時,浙江還自我加壓,結合省情設計實施了31項省級改革試點項目。目前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改革、民辦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P>
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對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進行了分類梳理,形成了包含理順管理體制、擴大教育資源等5個方面的32項分解任務,并建立由省政府辦公廳、教育、發改等18個部門參加的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制定了以縣為單位的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劃。
作為國家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安徽省在國家教育規劃綱要20字方針的基礎上增加了“統籌協調”4個字。在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的框架下,全省制定了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和高校分類指導正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等已經通過地方立法加大了推進力度。
湖南省樹起職業教育質量的“硬杠杠”,從2011年起在全國率先實行職校學生專業技能抽查制度,隨機抽取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等三個專業,1619名學生參加。抽查制度馬上引起了少數不重視技能訓練或缺乏技能訓練基本條件的學校的震動。
青海省將改革重點放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上,并把基礎教育改革鎖定在4個突破口上,即在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上取得新突破,在民族教育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強學前教育等薄弱環節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回望兩年來的改革之路,我們不難發現,教育改革與發展始終是一個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過程。教育改革的每一步、每一個環節都是從問題出發,并以此為重點和方向。這正應了馬克思的一句話:“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P>
教育規劃綱要不僅僅是一份政策文本,同時還是一個風向標,承載著正視現實問題、通過解決問題推進改革的事業精神。從本質上說,落實綱要就是要以綱要精神為指引,創造性地開拓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推進改革
兩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勇挑重擔、積極謀劃,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合作,落實綱要的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改革成效逐漸顯現并深得民心
“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改革攻堅階段”……當這類說法頻頻入耳,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應該看到,接下來的改革之路將越來越多地觸碰一些“堅硬”的東西。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說:“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不觸及深層次矛盾就難見成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會改的畏難情緒,摒棄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維,敢于突破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P>
“不敢改”、“不愿改”、“不會改”,恰好對應了突破體制機制障礙面臨的“三座大山”——觀念束縛、體制禁錮、執行乏力。面對這些根深蒂固的障礙,如果沒有堅定的決心和果斷的行動,就不可能將改革繼續推向深入。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直言:“隨著改革的深入,共識度會越來越低,因為它既涉及觀念、體制,也涉及切身利益,因此我們要充分注意到教育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P>
顯然,能否破除不利于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能否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的束縛,關乎教育規劃綱要落實的成效,也關乎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敗。這一點,在教育規劃綱要出臺之際便已達成共識。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議的第一個文件,就是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總體方案,此舉也為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創新奠定了基調。
群眾有需求,地方有愿望,中央給政策,事實證明,這樣上下呼應、齊心協力的局面,最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推進,也是突破一切體制障礙的最佳契機。
曾經,高考體制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塊堅冰,但在這一輪教育改革中出現了變革的曙光。在教育規劃綱要精神的指引下,湖南省今年將普通高校招收中職畢業生技能操作考試范圍從機械類擴展到電子類、計算機類專業;浙江省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招生考試辦法,在全省14所高校推行“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改革……
作為中國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這些年,民辦教育在體制、經費、招生等方面遇到很多自身無法逾越的障礙。在大力發展公辦教育的同時,要不要扶持民辦教育,怎樣扶持,都在考驗著決策者的胸懷和智慧。
為此,教育部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強調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要求清理并糾正歧視民辦學校的各類政策,將民辦學校學生納入國家助學體系。民辦學校在自主招生、教師待遇、學生權益、學位審批等方面享有與公辦學校同等的待遇……
教育規劃綱要實施兩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勇挑重擔、積極謀劃,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合作,落實綱要的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改革成效逐漸顯現并深得民心,中國教育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烈氛圍——
為了解決“入園難”問題,國務院發布學前教育發展指導意見,各省、區、市積極出臺保障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制度性文件,重點在經費投入、幼兒園建設、規范管理等方面予以推進。江蘇鎮江推進“城鄉一體、公民一體、家園一體、保教一體、玩樂一體”五大改革,實施“孩子入園省心、家長托園放心、教師工作專心、幼兒成長開心、社會擇園遂心、扶貧助困暖心”六心工程,著力加快學前教育的改革發展;安徽合肥、浙江杭州等地強化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責任,構建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多元辦學格局;寧夏彭陽積極發揮示范園的引領作用,采取結對子、送教下鄉、“基地式”培訓等途徑,使縣幼兒園成為全縣幼兒教育的“教研基地”和“培訓基地”。
為了探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北京積極推進社會大課堂資源課程開發,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實踐場所;甘肅省把學校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開展陽光體育示范校建設,保障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探索建立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湖北省推出“技能高考”,為中職學生提高綜合素質、進入高等院校提供了新途徑。
為了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浙江溫州全面破解民辦教育政策障礙,出臺“1+9”系列文件,從登記管理、財政扶持、融資政策、隊伍建設、產權屬性、合理回報、稅費優惠、土地政策、治理結構、辦學體制等10個方面進行全面制度重建。陜西省通過完善民辦學校董事會組織形式、決策程序議事規則,規范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積極推進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改革;開展民辦學校內部二級學院及職能部門結構和功能調整,全面推動民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為了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安徽以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為龍頭,堅持“抓住關鍵環節,強化政府統籌,改革體制機制,激發教育活力”的指導思想,著力強化省級政府統籌能力,著力強化突破關鍵環節的改革能力,著力強化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化解能力,切實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扎實推進各項改革試點工作。云南強化省級政府統籌,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兩個“全覆蓋”:覆蓋全省129個縣,覆蓋全省534.9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于未享受國家寄宿制生活費補助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寄宿生,全部由省級財政承擔其生活費補助。
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由淺入深,先易后難,這是改革的必然規律。沒有什么改革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如果說理想和激情是改革的原初動力,那么,改革過程更需要有實實在在的成效,唯有如此,才能為改革的持續推進凝聚民心、集納力量,才能不斷開創改革的新局面。
這是一場關系民眾切身利益,更關乎中國未來命運的重大改革。中國正面臨一場激烈的全球競爭,未來中國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能否在全球化時代建立充分的實力和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取決于教育,取決于這場剛走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教育改革。走出“攻堅期”,突破“深水區”,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也是中國教育實現由大變強的必然路徑,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本報記者 張以瑾 李曜明 柴葳 高靚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