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全新的計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高校將同科研機構、企業等開展深度合作。
這是一個改革的計劃?!胺稚?、封閉、低效”的現狀由此改變,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得到釋放。
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提升創新能力,有望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
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質量,成為我國高等學校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而創新能力的提升,則是提高質量的靈魂。
“2011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出臺,意味著人才“第一資源”全面對接科技“第一生產力”。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組成戰略聯盟,資源共享,協同創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2011計劃”是一個干事的計劃,而不是一個分錢的計劃,更不是一個劃分高校層次的計劃。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這個計劃實施下來,將不會有“2011高?!边@個概念,而只有“2011中心”這個名詞,最終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充滿活力、奮力爭先的協同創新中心。
重大戰略——集中體現國家意志
“2011計劃”是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國為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紛紛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戰略選擇。
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
為了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指示,教育部、財政部決定啟動實施“2011計劃”,并且在今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上,聯合頒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
在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看來,實施“2011計劃”,就是要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高?!懊嫦颥F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促進內部資源和外部創新力量的有機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對于高等教育來說,實施“2011計劃”,是推進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需要。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更加注重內涵提升的新的發展階段,要求高校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發展需求,在質量、特色和結構上下功夫。
解讀這一計劃,創新能力、創新成果、創新人才,這“三創”,成為重要考量尺度。
先看創新能力。
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是“2011計劃”的重要目標?!?011計劃”的核心目標是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高校不同于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企業,在開展科學研究、產出原創性成果之后,還要把知識條理化、規范化,豐富原有學科或創建形成新的學科,在培養人才、服務社會中實現知識創新的價值。我們必須改變單純以項目、論文數量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要以注重原始創新質量,注重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貢獻度、貢獻率來評價科學研究?!?011計劃”項目的設計、申報、認定和績效評估,必須始終牢牢把握住這個導向。
再看創新成果。
論文、專利、著作,在過去常常被視為科研工作的最終目標,并以此來評價教師和科研工作者?,F在則要把科研工作者的精力聚焦到“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目標上來,解決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重大問題。
對于高校,最根本的任務,還是培養創新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指出,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水平,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堅決扭轉重科研輕教學、重學科輕育人的現象,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重大行動——科技體制深化改革
大學的技術發明只有經過企業運作轉化為經濟價值,才能完成創新過程。
企業是我國技術創新的主體,但目前還不能獨立承擔使命,必須集合大學、研究所的力量,增強其自主創新的能力。
“2011計劃”就是要引導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等開展深度合作。這一計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項目,而是涉及多方面、系統性的綜合改革。
協同創新,協同是抓手。開展協同創新,要著力解決目前客觀存在的封閉、重復、低效等問題。
在實踐中,各校以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構建起四類協同創新模式,大力推進學校和學校、學校和科研院所、學校和行業企業以及學校和區域發展、和國際合作的深度融合。以建立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為指導思想,一批協同創新中心,迅速地建立起來。
2011年8月14日,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高層論壇及北科大——東大組建協同創新中心協議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據悉,這一中心按照“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分工協同”的原則,以北京科技大學和東北大學為依托,聯合上海大學等高校,鋼鐵研究總院、鞍鋼、寶鋼、武鋼、首鋼等大型生產企業,共同組建。
2011年8月18日,我國首個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協同創新中心”在中國人民大學揭牌成立。中心由中國人民大學牽頭,聯合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中央編譯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等機構共同打造。
2011年8月23日,“軌道交通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高層論壇在北京交通大學舉行。我國軌道交通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重要時期?!败壍澜煌ò踩珔f同創新中心”由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共同籌建。
2011年9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聯合數字電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廣電總局廣科院、廣電總局規劃院、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等單位在北京舉辦了“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高峰論壇暨協同創新中心簽約儀式”,會上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中心(簡稱“CFMN”)成立。
2011年9月2日,首都城市順暢交通協調創新中心在北京工業大學揭牌。交通問題是北京市城市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首都城市順暢交通協調創新中心由北京工業大學牽頭,北京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等單位參加,具有跨單位、跨行業、跨部門及跨學科的優勢。
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是“2011計劃”的根本出發點。這既是目標和方向,也是標準和條件。重大需求不是從論文和成果中提煉出來的,也不是簡單地從各種規劃中照搬下來的。重大需求,來源于國家重大戰略,來源于區域發展的重大問題,來源于行業企業的重大任務。
教育部黨組成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表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協同創新中心”將發揮學科上的集群優勢、方法上的集約優勢、學術成果上的集聚優勢,以問題研究為中心,建立實質性協同的組織管理機構,協同一體,分工推進。
在實施方案中,明確了培育組建、評審認定、績效評價的操作程序。
在培育組建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教育部、財政部按照組織申報、專家評審和綜合咨詢的程序,每年組織評審,認定一批協同創新中心。
在建設過程中,2011協同創新中心堅持動態、多元、融合、持續的創新機制,建立了由協同創新體以及其他方面的代表組成的中心理事會或者管理委員會,負責中心的重大事項決策,加強對2011協同創新的目標管理和階段性評估,建立了年度報告和周期性評估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經評審認定的2011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將根據實際需求,在充分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在經費、政策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以保證其建設、運行以及機制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
協同創新面臨的重要課題,是怎樣平衡各方責任權利關系。
協同創新中心的運行,知識產權的管理,成果收益的分配,都是嶄新的課題。
2011年6月16日,劉延東同志在北京交大調研時特別強調,北京交通大學這樣的行業院校應該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走在前頭,要積極探索一條有益的道路。
北京交通大學在財政部的先期試點項目中,完成研究攻關工作后,在試驗階段、示范工程階段分別請不同企業牽頭,自己甘居后方做后援。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認為,高校在協同創新過程中一定不能有包攬的思想,也不要計較能不能牽頭,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明確自身定位,誰有優勢誰牽頭,這樣才能達到協同的既定目標,從而實現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重大改革——國家急需世界一流
“1148”,這是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對“2011計劃”主要內容的歸納。
所謂“1148”,第一個1,就是“一個根本出發點”;第二個1,就是“一項核心任務”;4,就是“四類協同創新模式的探索”;8,就是“推進八個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
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出發點。國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計劃”的目標和方向,也是標準和條件,旨在引導高校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聚集一流的創新團隊,形成一流的創新氛圍,創造一流的創新成果,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同時,逐步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辦學模式,加速建立能夠沖擊世界一流的新優勢和新實力。
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011計劃”提出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務,目的是圍繞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增強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三者之間的協同與互動,增強創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強高校創新能力發展的導向性,增加投入與產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學科是基礎,科研是支撐。
以創新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推動高校深化機制體制改革?!?011計劃”提出“以機制體制改革引領協同創新,以協同創新引領高等學校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爭突破高校內部以及與外部的機制體制壁壘,改變“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在總結近年來高校改革實踐與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改革設計,建立綜合改革實驗區,著力推動八個方面的改革:
一是構建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二是探索促進協同創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四是形成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五是建立持續創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六是優化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方式。七是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八是營造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
據悉,教育部、財政部為實施“2011計劃”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多方協作,明確責任,形成推進合力。
各地各高校也紛紛落實責任人和職能部門,明確工作責任,在政策研究、統籌規劃和資源配置上予以有力保障。
“2011計劃”的科學實施,也離不開科技、人事等許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行業、企業、地方的密切配合。
以高水平的謀劃、高標準的設計,爭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資源,形成推進合力,成為各地各高校的共識。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郭新立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基本上是在學校內部,著眼于生產力的提高;“2011計劃”的著力點則在內外部結合上,深刻反映了生產關系的變化。
新科技革命在加速。
高教改革也在加速。
全球即將進入創新密集的大時代。
“2011計劃”,意味著在創新密集的大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大機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中國高等教育必將迎來大發展!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