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工作起薪大幅提高,“畢業就上崗、技能掙高薪”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十年來,職業教育培養了7265萬技術技能人才走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他們進入各行各業,成為支撐中國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產業大軍。
十年來,職業院校平均每年輸送700萬擁有相應學歷文憑及中級以上職業技能的人才,為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作出了貢獻。
十年來,職業教育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形成了推進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思想體系,實現了中國職教持續十年的高速發展。
職教招生創新高
如今,云南昆明的王先生心里已經為明年升學的兒子看好了一所職業學校:“我就盼著孩子能上個好的職業學校,學會一門技術,比什么都實在?!彪S著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主動上門到職業院校求學。這樣好的招生情況,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
2001年秋末,在四川樂山的某個村子里,連續招生3天的某職校教師胡明終于支持不住了,在村頭放聲大哭,決定辭職?!罢猩粺o所獲。老鄉一聽我是職校的,門都不讓進。所有人都認為,職業學校學不到啥子,娃娃只有考大學才有出路?!焙髡f。
胡明“招生難”的遭遇并非個例。那幾年,職業教育的生源下降得很厲害:1999年比上年少招生46.25萬人,2000年又少了64.40萬人,2001年再次減少14.24萬人。與1997年相比,2001年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的比例分別下降23%和14%。
如果沒有人上職校,“中國制造”靠誰來制造?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周滿生看來,“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到2004年底,全國城鎮近2.6億從業人口中,技能型勞動者僅占32.9%,且技術等級偏低,初級工占43%,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而中國的經濟增速保持在8%以上,數控技術應用領域操作人員每年需增加100萬人左右,汽車維修行業每年需新增30萬人,護理人員每年需新增15萬人,這些領域的技術人才嚴重不足,必須靠職業教育來解決。
黃堯,時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對當年的情況有兩句總結:“矛盾相當突出。一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各行各業技能型人才緊缺的狀況相當突出;二是擔負著生產服務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任務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緩慢,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P>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2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重申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方針。2005年,溫家寶總理再次主持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同年,教育部提出,“力爭2005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在2004年的基礎上增加100萬。經過幾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
職教人奔走相告,“冬天過去了,春天真的來了”。第一年中職擴招就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河北省中職招生40萬人,擴招13萬人,超額完成3萬人;天津市中職招生7.4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數的52.14%;而江蘇、山東、河南三省中職招生超過50萬人……全國中等職業學?;就瓿闪藬U招100萬人的既定目標。
之后,招生一路凱歌。到201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870萬人;2011年,高等職業學校招生又創新高,達324萬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
“有了生源,職業院校才能發展。10年來,職業教育為國家輸送了7265萬技術工人,大大提升了我國勞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成為支撐中國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產業大軍?!苯逃柯殬I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王繼平說。
當年辭職后,在企業干了10年的胡明,今年準備再次回到職業學校當兼職教師:“職教發展,我也有了用武之地。我要把企業里最新的知識帶回學校,支持職業教育再發展?!?/P>
國家資助促學業
10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越擴越大,來自農村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對其中的一部分學生來說,就讀職業院校的第一個門檻,就是錢。如何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加大對學生的資助刻不容緩。
以中職學生為例,2011年,全國中職學校招收的810萬新生中,來自農村的占到總數的90.21%。其中,大約有一半的學生家庭年收入不超過3000元。這些家庭亟待國家的支持、資助政策。
溫家寶總理指出,“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各個方面,面向各個階層,面向人人的”。特別強調,職業教育要面向平民。2007年,黨和國家進一步完善了中職資助政策體系。按照國務院部署,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政策自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資助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人每年1500元,主要用于生活費開支,國家資助兩年,第三年實行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
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各地還通過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實現了國家資助政策惠民效應的“最大化”。內蒙古自治區教育、財政等部門密切合作,將全部技工學校的學生納入資助信息管理系統;重慶則在六個區縣率先探索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費等。湖北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姜旭萍介紹:“我省抓住國家出臺學生資助新政這一機遇,建立了覆蓋面廣、機制健全、形式多樣、功能完善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體系?!?/P>
2009年,國家再一次擴大中職資助范圍,對中職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逐步免除學費。
提起國家資助政策,來自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糯良鄉翁不老村的學生家長陳立華帶著濃重的佤族口音說:“如果沒有這個政策,我只能讓兒子務農了,是國家給了他學技術的機會?!边@樣的經歷是許多被資助家庭的一個縮影?!笆晃濉逼陂g,中央和各地方財政共安排600多億元,讓90%的中職學生享受了資助。
“國家資助上職專,就業創業出路寬”,“資助政策就是好,就讀中職花錢少”,在海南、四川、安徽等一些地方,像這樣通俗易懂的宣傳口號被當地群眾競相傳誦。
在中職資助體系逐步完善的同時,國家也加大了對高職學生的資助。他們與本科學生一樣,可以享受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等各項獎補政策?,F在,20%的學生能享受資助。
資助政策圓了貧困家庭學生的上學夢,更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近5年來,中職生就業率一直在95%以上,高職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也達到了87%,同時,畢業生的起薪還在不斷提高。
提升質量重能力
沒有一流的職業教育,就沒有一流的技工;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中,職業院校質量的高低事關國家發展。10年來,職業教育不單走過了一條擴招之路,更艱難地走過了一條從學科本位向職業能力本位轉型的質量提升之路。
“在招生規??焖僭鲩L、學生數急劇增加的情況下,職業教育學校軟硬件設施短缺的矛盾凸顯出來?!睂幭幕刈遄灾螀^教育廳職教處處長高應舉所說的“矛盾”,在當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少、雙師型教師比例低,有的根本不能操作本行業最新的生產設備;教學設施老化或者嚴重缺乏,學生只能在黑板上學技能。
面對難題,國家迅速決策,在規模發展的同時,注重質量的提升。圍繞現代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推動職教改革。
從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教育部就職業教育如何推進“產學研結合”和“產教結合”的主題連續召開4次全國性的大規模、高規格會議,被稱為“戰線上罕見的舉措”。這不僅反映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強力推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融合的決心和力度,更重要的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合作”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
2000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000個縣級職教中心、1000所示范性中職和1000所示范性高職建起來了,50萬人次的國家級基地教師培養培訓項目啟動了,5000名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校長參加的專題研修班開班了……2005年出臺的“四項改革”、“四大計劃”和“四項工程”,讓職業院校的基礎能力建設上了新臺階。
之后的幾項創新綜合制度對提升職教質量至關重要:由教育部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7個部門和單位建立了部際聯席會議,形成合力,支持職教發展;由各級政府整合資源,積極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實現企業、行業、學校緊密對接;由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單位,緊扣市場需求,舉辦全國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以賽練兵。
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要政策給政策,多少個部門擰成一股繩,就是為了職業教育大發展。在國家的推動下,各地紛紛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計為職業教育發展提速。
“再難也要改!”天津加大職教投入、破除體制障礙,建立起了新型“大學城”——海河職教園區。按園區內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行職業教育資源共享,鼓勵園區內院校之間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
痛苦的轉型換來的是學生技能水平的大幅提升。2012年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錢寧、李揚在強手林立的“高職組智能電梯裝調與維護”賽項上摘得冠軍。在場的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技術支援部部長蔡建國吃驚不已:“沒想到職業教育能培養出這么頂尖的學生,他們對智能電梯的理解已經達到了一個成熟工程師的水平?!甭牭竭@樣的評價,指導教師單磊感觸很深:“如果沒有這些年在教育質量上下的苦功,我們不可能培養出得到世界一流企業青睞的學生?!?/P>
面向人人受歡迎
李斌,瑞華皮革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年薪50萬元;鮮成雄,成都金小龍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年創利潤800萬元;曾敏,松下集團西北總代理,年薪50萬元……這些高薪人才皆來自同一所學?!拇ㄊ∧辖h小河職業中學農民工培訓班?!奥殬I教育是脫貧致富的捷徑?!滨r成雄說。
職業教育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還要從1997年說起。從那年開始,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農民問題事關國本,立刻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重視。如何盡快增加農民的收入?有兩個辦法最為有效,幫助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或使其轉型融入城市。這就必然要求教育部門開展面向“三農”的職業教育,為農民工向新市民轉化創造條件,為現代農業造就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002年至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連續8個文件均提出要加快或重點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和農民脫貧致富,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在城鎮穩定就業”。
“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扶持建設了1000個縣級職教中心和一大批涉農院校及農業專業點,構建起覆蓋廣大農村的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面向農民的職業教育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在河北,教育廳牽頭實施了“農村改革發展帶頭人”和“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的“雙帶頭人”培養工程,把中職學校辦到了農民家門口。
在陜西,省政府相繼啟動“人人技能工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工程”,提出“讓農民人人有技能”的目標。
開展農民培訓,最重要的是讓農民得實惠。在河北藁城市職教中心的課堂上,村民們正在給農學專家出題?!敖o教授出題,有趣又有用,這樣的培訓,俺愿意來?!贝迕駝殬返煤喜粩n嘴。
“十一五”期間,有2500多萬農村新生勞動力接受了中等或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城鎮工作,各級各類職業教育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85億人次,年均培訓進城農民工2000萬人。
在“面向人人”的定位下,職業院校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承擔了再就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成為再就業人員的培訓基地。10年來,職業院校開展下崗工人培訓、轉業軍人培訓、庫區移民培訓、企業員工再培訓等超過6000萬人次。
“現代職業教育不能只是就教育論教育”。這些年,一直為職業教育奔走呼吁的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一直在強調這樣一個觀點:職業教育必須積極主動地服務于產業的發展、服務于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這既是舉辦職業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衡量其成功與否的標準。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