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班”,作為一種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模式,曾經在職業教育界引起極大反響和關注,它的開創者,就是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技分院院長丑武江。
大膽創新,課堂直接搬到企業里
從新疆農業大學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后,丑武江來到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當了一名教師,教學過程中,先文化基礎課,再專業基礎課,最后是專業課的傳統三階段教學模式,讓他總覺得缺點什么。
丑武江是個愛琢磨的人。他漸漸發現,“黑板上養牛,課本上種田”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授課方式造成職業教育與生產實際不接軌,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企業和市場的需要。2002年年初,丑武江提出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到企業里去上學,也就是把學生放到企業培養,學校和企業共同研究培養人才的課程體系,共同研究開發培養人才的教材,共同選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師資,共同實施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計劃,共同尋找學生就業渠道。學生邊學邊干,在企業內部學習成長,解決理論學習與生產實際脫節的問題。
2002年秋季開學,動物科技分院養殖專業的24名大學生進駐新疆金牛股份有限公司奶牛養殖場,把課堂直接搬到企業里。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全新辦學模式,“金牛班”的理論課通過3種方式進行:一是問答式,教師隨時隨地解答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專題式,教師就學生在實踐中遇到最多的問題進行專題講授;三是每天晚上學生完成白天的實踐后,教師進行兩個小時的理論知識講授。這種工學融合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理論的積極性。3年后,24名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對口就業,6名當了廠長助理,其他都是主治獸醫和主要崗位上的技術人員。
“金牛班”畢業的回族學生馬超,現在已經是北京某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片區經理。他說:“在‘金牛班’,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讓我終身受益?!?/P>
此后,丑武江先后開辦了以企業名稱命名的“泰昆班”、“天康班”等訂單班,動物科技分院2000多名學生70%參加了校企合作班。到目前,畜牧獸醫等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100%?!肮W融合,在企業中辦學”的“金牛班”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新疆乃至全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創新的一個標桿。
打破常規,集社會之力辦職教
“新疆是農牧大區,地處邊陲,基礎薄弱,缺乏技術人才成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如何辦出一流的高職涉農專業,是我一直以來面臨的難題?!背笪浣f。
一面是畜牧企業苦苦尋求急需的技術人才,用工無人;一面是畢業生苦苦尋找接收單位,就業無門。作為動物科技分院負責人和專業帶頭人,丑武江敏銳地認識到,創新辦學體制,構建開放辦學平臺,是深入推進高職農業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重點,也是培養高技能人才、引領農業職教事業科學發展的首要問題。
2003年,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提出為昌吉州畜牧業大發展培養“百千萬畜牧人才”計劃,決定用5年左右的時間,為昌吉州培養百名掌握高級畜牧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級人才,培養千名熟練掌握畜牧業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培訓萬名畜牧從業人員。
作為具體承擔培訓任務的動物科技分院院長,丑武江意識到,僅靠學院一家難以完成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必須把政府、行業、企業拉過來辦學,與學院形成合力。在他的奔走努力下,2003年,由昌吉州政府牽頭,動物科技分院、昌吉州畜牧局、11家畜牧龍頭企業共同組建了昌吉畜牧學院,學院實行辦學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丑武江擔任常務副院長。學院構建了一個“政府牽頭、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院實施、多方受益、互惠多贏”的平臺,第一次把政府、行業、企業與高校緊密結合起來,讓政府、行業、企業真正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了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院就培養什么樣人才的愿望。
近年來,昌吉畜牧學院的辦學理事會發展到56家,涵蓋了養殖業的整個產業鏈,為大中型畜牧企業輸送了1500余名高職畢業生,為昌吉州、縣(市)、鄉、鎮培訓三級畜牧從業人員近8000人,畜牧獸醫技術骨干700余人;每年為基層培訓春秋季防疫技術人員500人,培訓家畜繁殖高級技術人員1100人,有力地推動了昌吉州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和現代畜牧業發展。
服務三農,流動動物醫院開到家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是新疆唯一一所涉農高職院校,做到‘教學服務農業生產,科技帶動農民致富’,是學院師生的共同使命。25年來,我們堅持做服務新農村的開拓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推廣到農戶中?!背笪浣f。
在昌吉州的農村和牧區,人們經常能看到3輛小面包車往來穿梭,一會兒在這個農戶家的養雞場,一會兒又在那個養殖戶的奶牛場,十分忙碌。這些小面包車就是丑武江創立的專門為農牧民服務的流動動物醫院,學校教師輪流為農牧民養殖戶服務。
流動動物醫院成立于2006年,現在發展到了4家,每年治愈牲畜1000多頭,為農牧民挽回了大量經濟損失。如今,越來越多的農牧民養殖戶得到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誰家的牲畜、家禽遇到什么疑難雜癥,只要給流動動物醫院打一個電話,很快就能得到幫助。
沙灣縣烏蘭烏蘇鎮是新疆有名的產棉大區,一次現場牲畜疫病治療時,丑武江偶然發現該鎮大量的棉籽殼被遺棄。當時他從有關資料中得知,棉籽殼經微生物脫毒處理后是很好的飼料,就立即帶領專業教師進行聯合科研攻關,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試驗,最終找到了微生物脫毒處理棉籽殼的方法,處理后的棉籽殼不僅適口性好,而且富含營養,牛羊很喜歡食用。
丑武江找到了養殖戶馬登云,提出在他的養殖場試點。由于過去養殖戶用新產棉籽殼喂牛羊出現過牲畜中毒死亡案例,馬登云顧慮重重:“用你的辦法養奶牛,牛死了咋辦?”丑武江當即拍胸脯說:“有損失,我包賠,有收益,你享用!”馬登云猶豫再三后說:“那好吧!今天開始,我把自己和奶牛都交給你!”
兩個月后,見效了,奶牛飼養成本大大降低,牛奶產量節節提高。棉籽殼的開發利用,解決了沙灣縣農區飼草料短缺問題,極大地促進了該地區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奶牛個體年產奶量從2000多公斤提高到6000多公斤,平均一頭奶牛年收益5600多元,牧民樂得合不攏嘴,烏蘭烏蘇鎮也成為新疆較大的奶牛養殖基地。
20多年來,丑武江跑遍了天山北坡經濟帶,騎著摩托車或自行車深入牧民家里,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將掌握的養殖技術和知識不計回報地傳授給農牧民,為他們解決養殖生產技術問題。他還依托課題研究編寫了《養豬》和《家畜繁育》專業教材,主編了校本教材《動物防疫與品種改良》、《養牛應用技術》。這些教材科學實用,成為農牧民養殖生產中的好幫手,被農牧民譽為能請到家的“養殖老師”。
2007年10月,丑武江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008年,榮獲第四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10年,所帶團隊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玉鴻稱贊他:“熱愛畜牧,敢于創新,德技雙馨,獻身職教?!?/P>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