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自由與規則,個性與社會性,如何有效平衡?小班幼兒初入園不肯午睡,在活動室里動動這兒、摸摸那兒,還把其他孩子的鞋當作玩具……這些看似“自由散漫”的行為挑戰著幼兒園班級規則,也挑戰著教師對入園適應教育的心理預期。面對挑戰,教師沒有強迫或勸說幼兒服從常規,而是在通過家園溝通了解了幼兒個性化的生活習慣后選擇尊重,支持幼兒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和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
透過教師的認真傾聽和持續觀察,我們發現了幼兒對小鞋子的探究中深藏著他獨特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看見了幼兒在對小鞋子的拼擺中展現的想象力與創造性,以及獲得的分類與比較、平鋪與壘高、交往與合作、堅持與妥協等多方面的學習經驗。這些發現離不開教師對幼兒個性化探究與成長的充分尊重、認真傾聽與有效支持,始終伴隨著教師積極的反思性實踐:“大鞋子”的加入與相視一笑使教師有機會建立積極的師幼關系;從尊重幼兒基于興趣的獨自探究,到幫助幼兒以自己的探究專長贏得同伴的認可和接納,自然地融入新集體。
在此過程中,盡管教師仍然期待幼兒能像其他幼兒一樣按時午睡、希望他能與其他幼兒多多交往,但這些“執念”終究還是向幼兒“我喜歡擺鞋子,我想自己擺”的想法做出了妥協。這樣的糾結與掙扎,是教師實踐與反思基于幼兒觀察的高質量師幼互動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們在為落實幼兒為本,變革師與幼、學與教的關系,回歸育人本質與初心所做的有益嘗試。
一雙雙小鞋子,為我們開啟了一名幼兒多彩而迷人的獨特生活世界,也讓我們看見了愈發堅定而自信地走在與之共同成長路上的教師。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