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銀環,女,漢族,196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北京市通州區培智學校教師。她從事特殊教育25年,致力于殘障兒童教育研究,在她的努力下,不會自理的學生學會了自理,不會學習的學生掌握了知識,不會說話的學生走出了無聲的世界,他們有的順利進入普校學習,有的走上了工作崗位。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特教,了解殘障學生,她還多次在全國、市、區做巡回演講。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等榮譽。2012年,李銀環獲得北京市人民教師獎,用大部分獎金設立了學生專項獎金“白天鵝”獎。
向軍,男,漢族,1967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北京市勁松職業學校教師。他從事中等職業教育30余年,積極探索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帶領烹飪創新團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創造了“行動導向情境合作學習模式”和“行動導向五化教學模式”。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市級課題,并依托“向軍名師工作室”進行烹飪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開發了8門核心烹飪專業課程,為餐飲業培養輸送了近萬名優秀烹飪技術人才。曾獲全國模范教師、黃炎培杰出教師獎、北京市優秀教師等榮譽。
杜鳳國,男,漢族,1960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北華大學林學院教授。他長年俯首林學教學一線,被學生稱為“活的植物檢索表”。作為森林植物學課程帶頭人,建立了豐富優質的網絡化教學資源,創建了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新模式,該課程先后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所帶領的團隊被評為省優秀教學團隊。他潛心科研,著作等身,在研究領域不斷攀登高峰。為求新知,他赴多地訪學,并引進開發優良物種。曾獲吉林省教學名師、吉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聶虹,女,漢族,1963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遼寧省錦州市第八中學教師。她堅信“愛”的教育,面對不同群體學生因材施教,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她精研教法,銳意改革,探索出一條培養學生情感與能力的語文教育之路。擔任省、市兩級首批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和遼寧省勞模創新工作室主持人,帶領團隊送教下鄉,為培養農村骨干教師助力。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優秀教師、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基礎教育百名研究型名教師等榮譽。
魏鳳明,男,漢族,1958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南皮縣大浪淀鄉白塔寺中心小學教師。從教39年來,他立足農村現實,一心撲在教育教學工作上,舍“小家”為“大家”,將一所鄉村學校辦出特色和水平,所在學校被授予“全國特色學?!狈Q號。他潛心鄉村教育改革,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課題研究。他關愛師生、無私奉獻,連續多年為貧困學生捐款捐物,用實際行動詮釋人民教師的風范。曾獲全國特色教育先進個人、河北省優秀教師、河北省德育先進個人等榮譽。
張文惠,女,漢族,1970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雞東縣平陽中學教師。她扎根鄉村25年,尊重每一顆“會跳舞的石頭”,讓每一個孩子的生命之花綻放。她放棄無數個休息日,為改變農村學生家長淡薄的教育意識,挨家挨戶進行家訪,曾經在懷孕期間暗夜家訪差點失去腹中的孩子。她堅持為學生做心理輔導,引導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她謙遜低調,雖在民意測試中獲得高票,卻多次將評獎評優的機會讓給其他教師。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工作者、黑龍江省模范教師等榮譽。
程惠芳,女,漢族,1953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教授。她提出“開放辦學、厚德育人、復合成才”的教學理念,主持國際貿易專業建設以來,培養出一大批既有工程背景又掌握國貿知識,能直接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畢業生。她嚴謹治學,諸多學術研究成果對浙江省百強企業和龍頭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科學決策參考。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三八紅旗手、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等榮譽。
鄭蘭蓀,男,漢族,1954年10月出生,民盟成員,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中科院院士。他關愛學生、謙虛和藹、生活簡樸、品德高尚,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強大的親和力。他榮譽等身,卻主動要求為化學專業本科一年級講授基礎課,一直堅持至今。他主持了“無機化學”國家級精品課程等多項教學改革項目。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創立了廈門大學無機化學博士點,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科成果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首批跨世紀人才計劃專家、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等榮譽。
崔鳳英,女,漢族,1963年12月出生,吉林省靖宇縣花園口鎮腰甸子小學教師。她扎根鄉村35年,把青春和滿腔熱忱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用平實的行動證明了教育中“愛”的豐厚內涵。她在哪里,哪里就是課堂,帶出的畢業班成績名列前茅,被她影響的年輕教師都被譽為“人品成績雙優秀”。長年守護村小,力抓校園環境和教學質量,所在學校被評為省級“綠色校園”。愛生如子,關心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為農村孩子撐起一片晴空。曾獲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莊華峰,男,漢族,1957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30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教學第一線,堅持以德立教,教研結合。他注重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首創本科生“三級論文”寫作制度,著力培養學生理論應用能力。他愛生如子,注重用傳統文化浸潤學子的心靈,被學生稱為“人生最重要的導師”。他刻苦勤勉,孜孜以求,先后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他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安徽省教學名師、安徽省優秀專家、安徽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等榮譽。
劉業慶,男,漢族,1967年12月出生,湖南省安鄉縣深柳中學教師。從教29年來,他秉持著“不當教書匠,要做教育家”的信念,不斷創新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將知識傳授和行為養成教育有機結合,注重課堂教學的情景性、實效性,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理解社會現象,指導自己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湖南省劉業慶初中思想品德網絡工作室”,他組織全省初中思品課教師共享教學資源,共同研討立足課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曾獲全國模范教師、湖南省中小學德育工作標兵、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
趙天金,男,瑤族,1971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民族實驗學校教師。師范畢業后,他主動請纓回到家鄉,到鄉村學校從教。他執著于對事業的熱愛與追求,無論條件多艱苦、工作多繁重、學生基礎多差,他都能體會到苦中的甜、繁忙枯燥中的樂、學生進步的喜。他以欣賞式的教育方法激勵學生,讓每名學生展現閃光點。他還以對民族教育執著的愛擔起傳承瑤族文化的使命,主編出版的《瑤語》教材,是全國首套針對中小學生的瑤語教學課本。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廣東省南粵優秀山區教師等榮譽。
黃平,男,漢族,1957年10月出生,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從教20多年來,他不僅在機械科技研究領域碩果累累,參與完成20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而且始終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把教書育人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傳授給學生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培養和完善學生健全的人格。在學生眼里,他是一位良師益友;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他人眼里,他是一位人生導師、精神引領者。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廣東省勞動模范等榮譽。
崔昌華,男,漢族,1974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海南省外國語職業學院教師。從教以來,從學生輔導員到學院領導,身份的變遷,沒有改變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他堅持以育人為中心,積極探索實施“文明修身工程”等符合高職院校學生成長特點的學生工作模式,努力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家。他四處奔走化緣,為學生創業實踐籌集資金,建立6個校外實踐基地,提高了學生就業率。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等榮譽。
徐華,男,漢族,1969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廣西南寧市第二中學教師。他以“耐住寂寞,堅韌做人”的態度長年超負荷工作,連續21年擔任班主任。他帶了7屆學生,每一個班級均被評為市、區優秀班集體。作為“八桂名師”,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外作了近百場專題報告,感染和激勵了許多教師?!敖虒W生三年、想學生三十年、想國家民族三百年”,是他對教育事業的情懷與承諾,也是他在教學科研中一步步踐行著的誓言。曾獲全國模范教師、蘇步青數學教育一等獎、廣西青少年成長成才導師等榮譽。
羅杰,男,藏族,1983年4月出生,中共預備黨員,西藏康馬縣康馬中學教師。在條件艱苦的日喀則地區半農半牧縣,他自覺履行著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從任教的第一天就開始擔任班主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通過發掘學生潛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取得了優異的教學成績。為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他奔走鄉間,用自己的愛心、耐心與恒心,讓一個個面臨輟學的藏族孩子重返校園。曾獲西藏自治區優秀教師等榮譽。
唐自銀,男,漢族,1963年5月出生,陜西省勉縣新鋪鎮板廟教學點教師。從教34年來,他既是老師也是父母,既承擔教學任務,又負責學校校務工作,還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他恪盡職守,每天上學放學都要親自護送孩子們過河。他愛校如家,為學校建設費盡心血。他愛崗敬業,從教30多年只有一次缺勤是因為病重住院。他也是鄉親們的“主心骨”,精心照顧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資助貧困留守兒童,在村子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聲譽。曾獲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馬全榮,男,回族,1965年4月出生,青海省祁連縣央隆鄉寄宿制民族小學教師。畢業后他自愿來到條件艱苦的牧場寄宿學校,一干就是25年。他堅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開展互動教學,形成了一套扎實有效的教學方法。他重視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始終認為“眼中要有學生、充分信任學生、悉心關心學生”才是對學生最本質的愛。他先后資助多名學生,對孤兒、單親學生更是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曾獲青海省優秀鄉村教師等榮譽。
何雅玲,女,漢族,1963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她長期堅持在教學工作一線,教學成效顯著,多次被學生評為“我心目中的優秀教師”。她獨立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其中一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她注重團隊建設,精心培育青年教師和學生,所帶團隊獲評國家首屆優秀教學團隊。她擔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完成多個科研項目,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呂轉芳,女,漢族,1963年5月出生,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鄉老鴉小學教師。從教34年來,她一直在偏遠山區的鄉村學校任教,甘為人梯、無怨無悔。她愛生如子,始終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信條,在自己家庭負擔極重的情況下仍然盡己所能照顧、資助班里家庭困難學生。她勤奮好學,主動鉆研新課程理論,潛心研究教材教法,自制各類教具,靈活運用于課堂教學。她堅持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獲得知識,教學質量優異。曾獲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尹貽林,男,漢族,1957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為使命,以崗位為重心,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工程造價學科,實現了我國工程造價咨詢高端業務由從依靠國外工程造價咨詢公司向依靠我國工程造價咨詢公司的轉變,極大增強了我國在世界工程造價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他主講的課程“項目價值的提升藝術——工程造價”被定為國家級視頻公開課,“工程計價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曾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天津市勞動模范等榮譽。
吳英姬,女,朝鮮族,1970年5月出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108中學教師。她以做一名幸福的麥田守望者自勉,守得清苦,淡泊名利,28年堅守鄉村教師崗位。她堅信自己“留下來”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每天義務為沒有條件在家里學習的學生和住宿生輔導功課。她總結出的“知識框架法”等教學方法,有效解決了農村學生知識基礎薄弱的問題。在她的感召下,她的學生走出鄉野,又以感恩之心反哺家鄉。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黑龍江省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
楊樹長,男,漢族,1963年2月出生,浙江省龍泉市道太鄉供村中心小學教師。只有一只手臂的他三十四年如一日,始終堅守在偏遠山村學校,踐行著人民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美德。他愛校如家、愛生如子,白天上課,晚上家訪或義務幫助學生補習功課。他是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還是學??倓仗幹魅?、報賬員、炊事員。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陽臺上的書櫥,里面珍藏著的備課本,是他幾十年教書育人的見證。曾獲全國模范教師、浙江省最美鄉村教師、浙江省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王培堅,男,漢族,1964年7月出生,上海信息技術學校教師。他致力于探索提高中職教學質量,堅持課堂理論、實踐教學與行業需求結合,專業技能教學與校企合作、校內教學與行業職業技能培訓的結合,所教的學生在歷年上海市“星光計劃”職業技能比賽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名列前茅。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亦師亦友的愛,對職業的責任是一種兢兢業業的堅守,用自己全身心的付出開創了職業教育的一片新天地。曾獲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市園丁獎、上海市勞動模范等榮譽。
胡飛泉,男,漢族,1962年9月出生,安徽省黟縣宏潭鄉中心小學東方教學點教師。32年來,他一直在宏潭鄉一人一校教學點任教,每天需要給多個年級和學前班的孩子教語文、數學、音樂等所有課程。他探索出動靜結合的復式教學法,倡導學生間的互助合作,營造團結向上的快樂環境。他既是老師又是“保姆”,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照顧學生的生活,堅持護送學生回家。他對家庭有特殊困難的孩子關懷備至,盡可能給予最大的幫助。為了山區的孩子,他始終堅守在艱苦的教學一線,奉獻了寶貴的青春。曾獲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張蕓,男,漢族,1965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福建省福州市三中金山校區教師。從教29年,他堅持教育夢想,用行動詮釋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2008年,他患眼疾導致視盲,面對三尺講臺,他選擇無悔堅守。7年來,他以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循聲問學法”“胸有成案法”“生讀師評法”等獨特的教學方法,保障了學生的學業水平。他的艱辛付出贏得了學生的支持、信任和敬意,學生網絡評教滿意率達96%以上。曾獲全國模范教師、福建省優秀共產黨員、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支月英,女,漢族,1961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她幾十年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從“支姐姐”到“支媽媽”,教育了大山深處的兩代人。她努力創新教學方法,總結出適合鄉村教學點的動靜搭配教學法。她關愛孩子,資助貧困生,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嶇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西省龔全珍式好干部、江西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羅光祥,男,漢族,1958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橫寨鄉紅衛教學點教師。39年來,他默默堅守在偏遠山區學校,無悔付出,培養了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他積極籌措資金改建校舍,把教學點建設成全鄉設施最完善的學校。他重視教學質量,教學點在歷年教學質量檢測中名列前茅。他注重學生安全,放學后堅持步行十幾里護送學生。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課教師、江西省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
劉文婷,女,漢族,1972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培智學校教師。她從事特殊教育23年,始終如一地為智障兒童上課和服務,無怨無悔地把青春年華獻給智障孩子,使他們能像正常人一樣健康成長。她用愛心點燃每一個殘疾孩子的希望,讓他們學會自理,還讓他們學會音樂,登上了雅典特奧會的大舞臺。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著師德大愛,她和這群智障孩子的故事也感動了無數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曾獲河南省師德標兵、河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
曾維奮,男,漢族,1974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海南省澄邁縣永發中心學校儒林小學教師。大學畢業的曾維奮在即將走上教育崗位之際,因意外事故造成腰椎骨斷裂,下半身癱瘓。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他拄起雙拐,毅然站上講臺,這一站就是十四載。講臺上,他用雙拐支撐身體,認真板書;講臺下,他艱難地挪移雙拐,手把手輔導學生。他用愛施教,堅持家訪,關心學生無微不至。他用雙拐抒寫人生,用高尚詮釋師魂。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最美鄉村教師、海南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李庾南,女,漢族,1939年11月出生,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教師。58年躬耕三尺講臺,常年擔任班主任,培養了20余屆、數以千計的優秀學生,被譽為“道德優美、學術純粹”的典范。她長期堅持開展教學科研,創立了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理論和實踐操作體系。在她指導下成立的李庾南數學教學研究所、李庾南實驗學校培養了數千名優秀教師。她是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小學榮譽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等榮譽和獎項。
周宏軍,男,漢族,1957年2月出生,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新合村達佑小學教師。他是達佑屯教學點唯一的教師,42年來默默堅守在大苗山深處。在潛心教書育人的同時,靠一根扁擔為學生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每個周末都要挑擔跋涉40多公里的山路,風雨無阻,從未間斷,被稱為“扁擔老師”。他堅持學習,潛心鉆研教材,反復研討新課標,創新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深受家長和社會的好評。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八桂”優秀鄉村教師等榮譽。
鄭璇,女,漢族,1981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重慶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作為我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聾人博士,她投身特殊教育,潛心研究手語,著力宣傳手語,用靈動的雙手為“聾”和“聽”兩個世界架起橋梁。她悉心研究教學方法改革,在全國首創“三位”課程教學模式,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近6年累計培養了720余名特殊教育本科和碩士人才。她的事跡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道。曾擔任北京殘奧會火炬手,曾獲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重慶青年五四紅旗手等榮譽。
劉春華,女,漢族,1978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重慶市渝北職業教育中心教師。罹患腦瘤10年,始終以頑強的意志拼搏奮斗在教育教學工作一線。她秉承工作就是學習,學習就是工作的理念,潛心教育教學和學科研究,成果豐碩,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在全國中職語文教師說課比賽中獲一等獎。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市場,在實踐中提升專業技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一致好評。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黃炎培杰出教師、重慶市骨干教師等榮譽。
聶政,男,漢族,1963年1月出生,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仙市鎮中心小學向陽村教學點教師。他身殘志堅,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偏遠鄉村教育。他真愛學生,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幫助一個個山村孩子完成學業。他堅持學習,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他耐心細致,從課堂教學到作業批改,從班級管理到學生家訪,都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他鉆研教學,用生動形象的講解吸引學生,教學質量優異。他潛心育人,率先垂范,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學生,并帶動影響了大批青年教師。曾獲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
劉秀青,女,蒙古族,1970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青海省同德縣秀麻鄉斗后索寄宿小學教師。她是同德縣海拔最高、離縣城最遠的寄宿制小學里唯一的女教師,從教20多年,她成為學生和家長尊敬的“媽媽”。為提高藏族學生教學質量,她自學3年,說出一口流利的藏語,承擔的語文學科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身兼數職,在當老師的同時又擔負起保育員和校醫的工作,悉心照料每一個學生,得到廣大師生的高度評價和贊譽。曾獲青海省優秀教師、青海省“十杰”教師等榮譽。
楊再明,男,回族,1973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馬連渠鄉漢渠學校教師。他長年承擔九年級化學教學工作,潛心教研,利用大量時間準備課件等教學素材,使課堂教學輕松高效,教學經驗多次在不同地區交流,受到聽課師生一致好評。他因材施教,竭盡所能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完成學業。他悉心培養青年教師,組織聽課評課、互聽互評、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提高。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教師等榮譽。
阿依木沙·吾守爾,女,維吾爾族,1968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新疆岳普湖縣阿其克鄉中學教師。她認為只有不稱職的老師,沒有不好的學生,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鉆研”。她授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成績顯著。她用真情關愛學生,照顧學生生活、幫助貧困學生。她關心年輕教師的成長,組織大家相互交流教學經驗,彼此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她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級教師,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
錢芙蓉,女,漢族,1968年9月出生,寧夏海原縣回民中學教師。她愛護、尊重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挖掘學生潛能,助力學生成長。她常說:“老師是個良心職業,不能壞了良心?!彼L期堅持義務為學生輔導,悉心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學生,她看到學生的字就知道是誰的筆跡,聽到學生的聲音就知道是誰在說話。她愛生如子,資助了多名孤兒和貧困生。她樂于幫助同事,毫無保留地將教學經驗傳授給身邊的年輕教師。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中小學優秀班主任、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
惠詠梅,女,漢族,1970年10月出生,中共預備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一團中學教師。她一直把“做學生最喜愛的老師”作為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她結合學生特點,總結出語文教學“三個一定要”,精心準備每一堂課,把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作為出發點,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她積極幫助指導青年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做好傳、幫、帶工作,帶領教學組在各類競賽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曾獲兵團先進教育工作者、兵團優秀班主任、兵團優秀教師等榮譽。
曲建武,男,漢族,1957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曾任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巡視員。為了“心間半畝田”,他毅然辭去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職務,重返講臺,擔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影響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人生信仰。自覺擔負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任務,在校內外做報告數百場。他走訪上百個學生家庭,資助幾十名大學生畢業。曾獲全國師德標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年度影響力標兵人物、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李立生,男,漢族,1973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內蒙古烏蘭浩特市呼和馬場學校教師。他放棄城市中學優越的工作崗位,主動申請到鄉村學校支教,把多年積累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到支教學校,促進了鄉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他堅信每個孩子都是優等生,將出了名的“差班”變為“市級優秀班集體”,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先進班集體,學生們因此親切稱呼他為“生哥”“生爹”。他致力于思想品德教學研究,所編《初中思想品德課五步教學法》獲得好評。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
高歌今,女,漢族,1966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天津市河東區第一幼兒園園長。從事幼兒教育工作30年來,她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獻給了幼教事業。她積極探索優質公辦園辦分園模式,擴大公辦優質教育資源,使河東一幼成為學前教育排頭兵。她主張獨具特色的幼兒生活教育模式,形成了“生活教育與和諧發展”的辦園特色,讓幼兒在快樂生活學習中茁壯成長。曾獲天津市勞動模范、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張洪程,男,漢族,1951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他長期致力于農學專業建設和改革,堅持科技創新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相結合,教學、科研與示范推廣一體化推進。先后承擔國家與部省級重大課題30多項。他創新水稻拋秧,創建精確化、標準化栽培技術,建立輪耕新體制。他把課堂、實驗室、基地試驗田、農戶生產大田緊密聯系起來,形成綜合研究一體化運作的創新教育模式,培養了大批高素質農業復合型人才。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等榮譽。
張潔華,女,漢族,1960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上海市寶山區培智學校教師。她堅信教育特殊學生不僅需要絕對的愛,更要努力探索和不斷創新特教的最佳途徑和人本方法。她從事的自閉癥兒童補償性課程研究成為國內自閉癥教育的引領項目,倡導的“自助教育”理念重新定義了特教管理制度的內涵。她開啟了特殊兒童“區域教育支持系統”構建的新征程,成為國內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典范。她是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功臣等榮譽。
王其平,男,漢族,1973年3月出生,山東省棗莊職業學院教師。他在鉗工領域勤學苦練,以身示教,用高尚的師德和過硬的技能培育影響著一批批青年學子。他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以自身求學發展經歷鼓舞學生,讓學生對專業學習充滿熱情。他總結出“三檢六勤”教學法,在教學中將理論、制作工藝、技巧、經驗融為一體,指導學生高質量地完成生產實習。他所擔任教學班的學生成績優異,在歷年的職業資格鑒定中合格率達100%,受到用人單位好評。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山東省首席技師等榮譽。
譚蘭霞,女,漢族,1981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省宜章縣思源實驗學校教師。她從鄉村走出,又反哺鄉村,扎根鄉村教育。她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讓鄉村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她把留守兒童、貧困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悉心照顧他們的生活。她還借助互聯網發動全社會來幫助貧困學生,為山區的孩子架起了一道道通往山外的美麗“天梯”,先后幫助80余個輟學孩子重返校園,被稱為“網絡媽媽”。曾獲全國模范教師、湖南省優秀教師、湖南省最可愛鄉村教師等榮譽。
李振華,男,漢族,1937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沂源縣實驗中學教師。扎根沂源教育六十載,他無怨無悔,默默耕耘,為改變山區教育面貌傾盡全力。他從工作的第一個月起就拿出工資的四分之一資助貧困生,60年共捐獻96萬元,資助貧困學生2000余名。退休后,他又將大半生積蓄捐出,建立獎學扶困基金。他用赤子情懷為老區教育事業奉獻,教過近萬名學生,贏得了老區人民的愛戴。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胡德剛,男,漢族,1974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梁子鎮趙怡忠小學教師。他始終堅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用自己的微薄收入支撐起困難家庭孩子的上學夢。面對學生少、班級多、課程繁的情況,他設立復式班級,以學生管理學生的思路,較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即使只有幾名學生,他依然堅守在這所以“戰斗英雄”命名的學校,讓孩子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解決了偏僻湖區農家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曾獲全國模范教師、湖北省希望工程20年“園丁獎”等榮譽。
茹振鋼,男,漢族,1958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南科技學院農學系教授。他從事小麥育種和作物遺傳育種工作30多年,長期堅持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為國家培養了諸多優秀的育種人。他培育和推廣的“矮抗58”成為國家小麥生產的支柱品種,被譽為“黃淮第一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帶領他的團隊年復一年在田野間試驗小麥新品種,為麥農帶去豐收的希望。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河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
姜海燕,女,漢族,1983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宣恩縣椿木營鄉民族中小學教師。大學畢業后,她毅然放棄城市工作機會,扎根在大山深處,將自己對教育的熱情、對學生的關愛傾注在三尺講臺上。她一直跨年級、跨學科教學,在高寒大山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她用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感染著每一名學生,一個又一個后進自卑的孩子在她的鼓勵幫助下重新燃起進步的希望。她是美麗高山上的“孩子王”,用愛點亮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劉芳,女,漢族,1971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貴州省貴陽市第三中學教師。從教22年來一直扎根農村中學。2007年她因視網膜色素變性導致雙目失明,告別教學一線轉任校內心理輔導老師。她用愛輔導每一個遇到困難的學生,幫助家庭困難、身體殘疾、性格內向的孩子完成學業。她開設德育講堂,建立校園廣播站,通過大量訪談撰寫促進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文章。她利用業余時間作了180多場道德報告,贏得社會贊譽。曾獲全國優秀教師、貴州省基層優秀黨員等榮譽。
徐菊萍,女,漢族,1963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貴州省貴陽市中心實驗幼兒園園長。自1982年入職開始,她就與學前教育結下不解之緣,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幼教事業。作為省級示范幼兒園園長,她秉承“整合資源、共同提升、和諧發展”的工作理念,認真組織開展“輻射幫帶”“名園長工作室”“貴陽市教師實訓基地”等工作,先后幫帶了13所農村幼兒園,提高了這些農村幼兒園的辦園水平,促進了園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曾獲國家級德育科研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周先巧,女,羌族,1986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四川省敘永縣枧槽苗族鄉中心小學教師。作為85后的羌族女孩,她以一顆金子般的心和一樁樁感人的善舉打動了師生和家長。她愛崗敬業,關心呵護每一名學生,建造“陽光小屋”,為少數民族山區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她為學生募集幾萬件衣物、大批學習用品和體育用具,個人出資和募集善款幾萬元,讓1000多名學生和300多戶村民受益,被親切地稱為“陽光媽媽”。曾被評為四川省抗震救災志愿服務先進個人、四川省第七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梁達松,男,漢族,1935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云南省永仁縣第一中學教師。1957年華中師范學院畢業后,他主動申請到云南偏遠山區永仁中學從教,一干就是58載,為發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奉獻了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他愛生如子,按照“合格+特色”的辦學理念,著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退休后,他多方奔走,募集善款,創設“鳳凰獎學金”,先后資助23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曾獲云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云南省助人為樂道德模范等榮譽。
熊照才,男,苗族,1960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云南省麻栗坡縣董干鎮上弄小學教師。他在邊境一線學校輾轉耕耘30年,勤勤懇懇,無怨無悔,贏得了當地群眾和學生的信任與尊敬。他及時記錄教學過程中的得失,不斷探索改進,形成了獨特的“雙語”教學方法在全縣推廣,所教班級成績逐年提高。他自費購買書籍、報刊向學生講解,開闊學生視野。他經常翻山越嶺,深入到學生家中做宣傳工作,使片區學生鞏固率每年都達到100%。曾獲全國模范教師、云南省優秀教師、云南教育功勛獎等榮譽。
吾金頓珠,男,藏族,1976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西藏錯那縣卡達鄉小學教師。他緊跟課程改革步伐,通過學習培訓練就過硬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學藝術。他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般的良好氛圍,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感受到溫暖。他重視言傳身教,時時刻刻做學生的榜樣,用細膩的情感引導學生前行。他運用愛心教育、賞識教育等方法,將品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幫助學生走出困境、重獲信心。曾獲西藏自治區優秀教師等榮譽。
于炯,男,漢族,1964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新疆大學軟件學院教授。他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要目標,培養了一批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他注重發揮新疆地緣優勢,創新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和培養模式,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制定培養和幫扶計劃,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軟件人才。他貼近學生,了解學生訴求,把文化育人貫穿教育教學整個過程。曾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科職工建功立業先進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榮譽。
郭勇,男,漢族,198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團委書記。
袁艷敏,女,漢族,1985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佳木斯市樺川縣橫頭山鎮中心小學教師,2009年考取了特崗教師,來到樺川縣橫頭山鎮中心小學任教,一直從事班主任工作。作為一名特崗教師,除了特有的職責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就像天上一顆小小的星。但工作經歷告訴我:只要勤于敬業,樂于奉獻,肯與犧牲,小小的星也能放出燦爛的光芒。
劉習聰,2008年8月在貴州省威寧自治縣新發民族小學參加特崗教師,2014年8月因為父母年老生病、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調回老家湖南省安化縣平口完小任教,很多人把特崗教師看成社會最底層的職業,但我卻發自內心把特崗教師看的很重,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今天我能夠站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經歷。我出生在湖南省安化縣一個非常貧困的農民家庭,2008年8月懷著理想和憧憬到貴州省威寧自治縣新發民族小學擔任特崗教師,是建國后第一個到新發布依族鄉工作的外省人。發民族小學地處貴州省海拔最高的石漠化高寒山區,學校海拔2200多米,至今還不通班車和固定電話,外出辦事靠走山路。
王志博,女,漢族,1991年9月出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七團學校教師,自2009年10至今,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始終秉持 “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愛生如子,在德育、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工作頗有特色。熱愛祖國教育事業,對待工作盡心盡責,勇挑重擔,服從領導分配,教學6年,帶過兩屆小學畢業班,送走四屆學生。
蔡群,女,漢族,1970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一中學教師。她堅持在教學中探索,形成了“趣、實、活、新”的教學風格,教學成果顯著。她堅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潛心教育科研,撰寫多篇論文。她不斷探索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的方法,主持編寫了高中政治4本課本的知識結構和民族政策知識要點,受到師生歡迎。她連續擔任班主任工作,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自信自強品質的培養,德育工作成績顯著。曾獲全國師德標兵、兵團優秀教師等榮譽。
詩路花語:聰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懶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給明天。愿你做一個聰明的孩子!愿你做一個時間的主人!
兩支筆:孩子們,畢業后,看到你們的成長,我很開心。希望你們人生路上不斷學習,取得更好的成就。
你若安好:要相信,沒有通過學習辦不到的事情,沒有努力實現不了的夢想。
風云散:現在的努力,是為以后的前程鋪路。奮斗吧!我親愛的學生們。堅定!穩重!向著夢想的大學,美好的生活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