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為盧旺達帶來越來越多的項目,學員們將獲得更多實踐崗位和就業機會,未來的發展空間會更廣闊?!?/font>
中方優勢結合非洲自身稟賦,將助力非洲形成自主“造血”能力,幫助非洲培養更多加工制造業急需的產業人才。
盧旺達北方省穆桑澤巍峨的山腳下,一片紅色的建筑群在綠樹掩映中格外醒目,這里便是中國政府援建的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去年11月,中國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金職院)的3位專業老師來到這里,為包括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在內的8所盧旺達職業技術學校進行師資培訓以及相關專業建設。近日,本報記者走進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全方位感受中非職業教育合作為當地帶來的新氣象。
“跟著中國老師學習很有收獲”
搟面、撒蔥、切塊、拉花……在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的酒店管理培訓基地,當地學員們正全神貫注地跟中式烹調高級技師樓洪亮學習制作花卷。不一會兒,熱騰騰的花卷出籠。烹飪專業老師亨利嘗著自己親手制作的花卷說:“跟著中國老師學習很有收獲。我希望能把中國老師傳授的技藝教給學員,他們學成后在當地開個點心鋪,生意一定會很火爆。未來,來到盧旺達的中國朋友將能品嘗到盧旺達人做的中國美食?!?/p>
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是盧旺達北部地區最大的職業技術學校,擁有完善的教學設備以及行政辦公、生活服務、體育運動等配套設施。該校與金職院于2016年確立合作伙伴關系,開展教師互派、留學生教育等合作。
樓洪亮是金職院首批赴海外教學團隊的3位專業老師之一,也是婺式點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他負責教授3個班100多名學員?!罢n余時間,盧旺達師生們也在刻苦練習,經常到了夜晚還有學員來請教問題。他們強烈的學習熱情感染著我?!睒呛榱琳f。
“感謝中國老師把知識送到我們家門口?!蹦律陕殬I技術學校校長、穆桑澤市議會主席埃米爾·阿巴伊森加告訴本報記者,金職院老師的授課內容主要包括通信與網絡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和烹飪等,都是當地急需的技術,將來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還希望與中方在農業灌溉、建筑工程等知識培訓上進行交流。
“這些職業培訓正是我們想要的”
雖然已是假期,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室里依舊坐得滿滿當當。金職院通信與網絡專業主任朱墨池正在給學員介紹信息技術產業前景:“盧旺達是阿里巴巴集團世界電子貿易平臺在非洲的第一個合作伙伴,信息技術產業在這里大有可為?!?/p>
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學術質量評估辦公室主任哈基齊馬納在聽完課后說:“信息技術產業是盧旺達發展現代化的基礎。中國的經驗不僅讓師生們受益,也將為盧旺達的未來發展提供動力。我們正在籌建通信網絡相關專業,這些職業培訓正是我們想要的?!?/p>
打開朱墨池的課程安排,網絡設計、系統管理、網絡安全等內容一應俱全?!拔覀兏鶕數貙W員的實際需求和不同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敝炷乇硎?,他們還計劃搭建一個線上教學平臺,讓學員在課余時間也能隨時和他們交流,同時使后續前來任教的老師快速了解之前的教學內容,從而確保整個教學過程的延續性。
埃米爾·阿巴伊森加告訴記者,盧旺達技術人員短缺,學校開設的專業正是盧旺達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啊粠б宦贰ㄔO為盧旺達帶來越來越多的項目,學員們將獲得更多實踐崗位和就業機會,未來的發展空間會更廣闊?!?/p>
“我們要進一步學習中國的經驗”
學習中國茶藝、在現代化的圖書館里看書、在中國老師指導下進行實訓操作、與中國同學在課堂上討論、在球場上馳騁……時長7分鐘的短片《盧旺達留學生在金華》,記錄了首批32名盧旺達政府委培生的留學經歷。
2014年起,金職院同盧旺達教育部合作,幫助盧旺達培養緊缺的技能型人才。5年來,金職院已先后接收委培非洲留學生151人。
“我為這些在中國學有所成的盧旺達學子感到驕傲?!北R旺達駐華大使查爾斯·卡勇加說:“國家發展,教育先行。盧旺達選擇了正確的教育合作伙伴,這些擁有中國技術和經驗的學員是盧旺達發展的寶貴人才?!?/p>
2017年7月,金職院與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建立的穆桑澤國際學院掛牌成立,下設漢語言學習中心和技能發展中心。盧旺達教育部人力資源發展局總干事杰羅梅表示,中國對盧旺達人才培養的支持是盧旺達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爸袊膸椭行浹a了盧旺達發展中的人才缺口。我們要進一步學習中國的經驗,不斷增強盧旺達的人才競爭力?!?/p>
中盧教育合作是中非教育合作的一個縮影。非洲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對青年的教育和培育,特別是解決青年就業問題。非洲方面重視的領域,也是中方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內所著重進行合作的領域。據統計,自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以來,中國已為非洲培訓了20萬名各類職業技術人員,并提供了4萬個來華培訓名額、2000個學歷學位教育名額、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目前,中國援建的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二期工程即將啟動。未來,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將以盧旺達為中心,輻射中東非其他國家。中方優勢結合非洲自身稟賦,將助力非洲形成自主“造血”能力,幫助非洲培養更多加工制造業急需的產業人才。(本報赴盧旺達特派記者 呂強)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