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部署要求,在對口幫扶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和湖北省竹山縣工作中,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圍繞規劃、生態、科技、教育四個重點,在深度、廣度和契合度上做精確加法,積極助力精準扶貧。
以“規劃+”助力選準扶貧路徑。實行“規劃+戰略合作”,在對口援建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基礎上,與云南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云南省實施“科教興滇”和“人才強省”戰略提供科技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助力云南打贏脫貧攻堅戰。實行“規劃+學院發展”,圍繞“創辦一個學院,振興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傳承一方文化”目標,為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大珠寶學院進行系統謀劃,制定《珠寶學院跨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珠寶學院建設發展任務清單(2017—2021)》。實行“規劃+縣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規劃學科優勢,依托土地資源管理、區域經濟發展、城鄉規劃等學科專業團隊,為湖北省竹山縣確立“規劃先行、明確產業、兩輪驅動”的精準扶貧思路,打造“科學開發、安全環保、經濟高效、特色鮮明”的生態礦業發展之路。實行“規劃+決策咨詢”,組織專家教授為湖北省竹山縣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上專題輔導課,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特色小鎮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咨詢,積極參與當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編制。
以“生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科學研究”,推動云南省內高校、研究機構、行業企業加入“地學長江計劃”,打造面向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地球科學研究共同體,開展長江流域生態安全關鍵技術攻關,助力云南構建“三屏兩帶一區多點”生態安全格局。推進“生態+地質災害防治”,依托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等學科優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安全飲水等研究,組織開展湖北省竹山縣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積極開展飲用水凈化和水庫治理、次生災害防治、滑坡體村民避災整體搬遷等工作。推進“生態+礦山安全治理”,針對湖北省竹山縣礦山亂采、尾礦亂堆等問題,推動當地政府對100余個礦點進行有效治理和保護,實行綠松石尾礦綜合利用,有效消除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和居民安全健康的危害。
以“科技+”促進產業提檔升級。推進“科技+新能源產業”,發揮學校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平臺優勢,推動氫能技術在云南等地轉移轉化。利用學校地熱能勘探開發領域的技術儲備,與云南省共建可持續能源成果轉化基地,加強地熱能開發利用及合作研究。推進“科技+工業轉型升級”,發揮自動控制、材料科學、工程地質、巖土地質、地質災害防治等學科優勢和團隊創新能力,與云南省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和產學研用基地,積極參與軌道交通、公路交通、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助力云南省智能制造業發展。推進“科技+旅游產業”,發揮學校旅游規劃及國家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領域的學科優勢,為云南自然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貢獻智慧,打造獨具特色的地質科普旅游。推進“科技+綠松石產業”,依托珠寶學科專業優勢,建立珠寶檢測中心竹山實驗室,研制綠松石檢測鑒定“省標”“國標”,成功申請竹山綠松石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實現綠松石產業跨越式發展,直接帶動1.1萬人脫貧致富。
以“教育+”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推進“教育+需求導向”,加大對云南籍學生招收力度,通過開展聯合培養、共建共享實踐教學基地、設立遠程教育學習中心和高端職業培訓中心等推動當地教育發展。組織云南省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干部等培訓班,有效帶動各類人才技能提升。推進“教育+專業建設”,在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實施“珠寶+”專業建設計劃,推動學校制定“校企共建、理實一體、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產品設計、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工藝美術學科,成功申報珠寶文創、運動健康、旅游管理三個專業群,聯合開展多期翡翠鑒定師和寶石鑒定師培訓。在湖北省竹山縣建設綠松石學院,推動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和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推進“教育+志愿服務”,連續14年組建研究生支教團,前往云南省楚雄州龍江中學開展教育扶貧工作。每年組織多支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在湖北省竹山縣開展志愿服務,通過搭建電商平臺、培養技術人才、科普礦產文化、關愛留守兒童等活動,助力當地精準脫貧。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