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學會普通話,長大出門走天下”“小手拉大手,共講普通話”“彝家娃普通話頂呱呱”……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采訪的幾天里,記者發現很多地方都貼著這類普通話學習標語。
這讓記者感到有些好奇:為什么涼山州的孩子們都在學普通話?普通話對他們究竟意味著什么?
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漸漸有了答案。
“我的腰,我的腿,這是我的膝蓋……”在金陽縣熱柯覺鄉丙乙底村幼教點,孩子們正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跟著輔導員的示范動作觸摸身體相應的位置。
然而,這并不是單純的兒歌,甚至不是簡單的戶外活動,它還被賦予了普通話教學的使命。
時間回到2018年5月,為貫徹落實國家扶貧政策,強化幫扶措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時也為在民族地區推廣“學前學會普通話”(簡稱“學前學普”)行動探索路徑,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涼山州啟動實施“學前學普”行動試點工作。
2018年,“學前學普”行動在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幼教點、安寧河谷6縣(市)民族鄉鎮幼教點進行第一階段先行試點,覆蓋村級幼教點2724個,惠及幼兒11.28萬人。2019年9月,“學前學普”行動在涼山全州所有幼兒園、幼教點全面實施。
“學前階段開始學普通話,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痹S多涼山州的教師都這樣認為。
然而,對不少彝族孩子來說,學普通話相當于學一門“外語”,無論是教師教,還是孩子學,都并不輕松。
吉子只友是金陽縣絲窩鄉尼波洛村幼教點輔導員,他記得,剛開始,他用手比畫、唱歌、游戲……能想到的辦法都用盡了,可一整天過去了,一個“男”字,孩子們還是沒能學會。
輔導員的普遍做法,往往是先說一句普通話,再翻譯成彝語。同時,為了促進孩子們理解,他們還得拼命想點子,用圖片、歌曲、表情、肢體語言……
正是這些輔導員堅持不懈的努力,如今,這些彝族孩子在進小學前基本上都完成了“語言關”。
2019年6月,涼山州在試點范圍第一次開展在園兒童普通話達標自查,縣級全員普測合格率達73.5%,當年進入小學的兒童合格率達到99.23%。2020年1月,對行動全覆蓋后的學前兒童普通話中期測評數據顯示,入園半年的兒童普通話合格率(82.62%)比入園時合格率(50.01%)提升了32.61個百分點,其中幼教點兒童的合格率提升了37.1%。
巴德張是美姑縣洛俄依甘鄉小學一名工作10年的語文教師,是藏族人。她記得,剛開始在村小工作時,當地還沒有幼教點,孩子們大多是直接上一年級,普通話基礎幾乎為零。加上她本身不通彝語,與孩子們根本無法交流,必須用夸張的表情、肢體動作來輔助。她戲稱自己“上課好像在跳舞”。
但近些年,隨著“學前學普”的推廣,巴德張明顯覺得教一年級輕松多了,至少在語言上沒障礙了。
因為效果明顯,2019年10月,涼山州“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工作項目組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不光是學前幼兒,近年來,隨著交通的發展、經濟的崛起,涼山州青壯年學習普通話的熱情也越發高漲了。電視、網絡、手機、外出打工,都成了他們學習普通話的渠道。
為滿足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需要,涼山州還開創性地設立了“青壯年農牧民普通話培訓項目”。這一項目往往通過各地的農民夜校完成。農民白天勞動,晚上集中到夜校里學習生產、養殖等技能,同時兼習普通話。當村民有外出務工需求時,農民夜校也會集中培訓普通話。
金陽縣絲窩鄉尼波洛村村民阿米日火,一直想外出打工,但因為不會普通話,連火車都不知道怎么坐。幸運的是,村里開了農民夜校,普通話是必修課,再加上他的孩子從幼教點學習后回家教他,現在,阿米日火已熟練掌握普通話,并外出打工賺錢了。
學會普通話,對于涼山州的彝族人,究竟意味著什么?
“那道門打開了?!苯痍柨h丙乙底村幼教點教師火么堵美認為,學會普通話,就相當于打開了一道門,“通向了更大的世界”。
在涼山州教育局副局長包曉華看來:“如果說對于涼山州這樣的民族地區,教育是真正的希望,那么,普通話應當是這一希望的起點?!保ū緢笥浾?趙彩俠 王強 余闖 單藝偉)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