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墻灰瓦,花窗雕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近郊,一片具有彝族特色的精美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這里是晴隆縣三寶彝族鄉鄉親們的新家園。
三寶彝族鄉,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整鄉搬遷的彝族鄉鎮。故土難離,這個千百年來沉淀在中國百姓心中的情結,是易地扶貧搬遷遇到的最大難題,更不用說是幾千人的整體搬遷。
怎么搬?先把孩子搬出大山!“小手牽大手”,是晴隆人津津樂道的一個高頻詞,它講的正是通過教育的黏性,來帶動整鄉搬遷。
2017年至2019年,晴隆三中承擔了接收三寶鄉學生的重任。同一時間,規劃為安置移民搬遷學生的晴隆縣東觀教育園區,緊鑼密鼓地建設。2019年,隨著園區內的晴隆縣第六中學、晴隆縣第六小學、晴隆縣第四幼兒園建成投入使用,三寶鄉同步實現整體搬遷。
上學路從一小時縮至十分鐘
“三寶鄉什么樣?”記者好奇。
“就像到了路的盡頭?!鼻缏】h第六小學校長田超,是原三寶學校校長,“三寶鄉四面環山,森林覆蓋率高,一到冬天就霧蒙蒙的。海拔高,鄉親們種的玉米都收不回成本?!?/p>
最讓田超心疼的,還是孩子們上學的路太遠了。在晴隆六中讀初三的張楠說,在老家,天剛亮就起床,幾個同學結伴一起,走一個多小時山路才能到學校?!白钸h的孩子一天來回要走三小時,非常疲憊?!碧锍f。
2017年,縣里決定先將三寶鄉學生搬進縣城。那年,田超的女兒剛出生,還沒來得及看上幾眼,他就帶領老師挨家挨戶做動員。
地面凹凸不平,連像樣的家具都沒有,第一次去楊梅同學家時,田超愣住了。當他談到學校要搬遷,沉默許久的楊爸爸開口說話,“孩子到縣城讀書,我從沒想過”,說著流下了眼淚——家里連去縣城的路費都沒有,他不想讓孩子輟學。
了解到情況,縣里為每一個學生解決了衣食住行問題,在學校吃住全免費,大到行李,小到牙刷都為學生準備齊全。
有家長還是有顧慮??h教育局領導帶隊,帶著學生、家長代表去寄宿制學校參觀,田超也向鄉親們承諾:“有什么問題我負全部責任?!?/p>
第一年,198名初中生、223名小學生搬出了大山。
晴隆六小六年級學生楊婧施是第一批受益者。下午放學,楊婧施從學校出發,十幾分鐘就走到家了。而3年前,楊婧施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床,上學路上要花一個小時。
如今,晴隆六中、晴隆六小分別有1331名、1848名學生,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搬遷子女。搬出大山,舉著火把、手電筒走山路上學的日子徹底成為歷史。
新學校,新生活
2017年3月20日,看著24輛滿載學生、家長的中巴車浩浩蕩蕩駛進晴隆三中,當時還是三中校長的周遠平心緒難平。
后來,周遠平從晴隆三中調任至晴隆六中當校長,參與學校創建。學校創建初期,沒有辦公室,周遠平和同事習慣了席地而坐,搬來一塊石頭當凳子,就在工地上討論學校的未來規劃。
兩年里,周遠平見證了新學校從一片田地里拔地而起。2019年秋季學期,總投資4.04億元的東觀教育園區全面投入使用。
步入晴隆六中,嶄新的教學樓、功能樓、宿舍樓、食堂映入眼簾,校園環境整潔大氣。周遠平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作為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學校,社會關注度高,我們的目標是以質量求生存,要成為全縣甚至是全州的標桿?!?。
這幾年學生成績快速進步,給了周遠平十足的信心。孩子們剛搬來后的第一次中考,在全縣24個學校中排名倒數第二,周遠平被叫去在全縣校長和教育局領導面前做表態發言。而今年,學校排到了全縣第11名。
在晴隆四幼,園長唐丹丹介紹,這里不少孩子都是頭一次上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感到不那么陌生,在環創上,老師們特別布置了一些彝族、苗族特色的繪畫、扎染等?!凹议L們反映,孩子的動手能力提高了,也更愛說話了?!?/p>
與東觀教育園區一街之隔,便是三寶鄉搬遷群眾的新家。阿妹戚托,是彝族的一種傳統出嫁舞,群眾的新家“阿妹戚托小鎮”由此命名。
城鎮居民享受的政策待遇,老鄉們一樣也不少;三寶產業園距離小鎮只有幾百米,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小鎮成立了新市民服務中心,提供就業指導、醫療保障等一站式服務……
搬進新小鎮,成為新市民,有了新生活,從山溝溝里搬出來的三寶鄉鄉親們日子有了新盼頭。
搬出大山,改變命運
在楊婧施家里,記者看到這樣一張照片:遷出地和新市民居住區的對比圖。左邊是灰色的一層磚房,右邊是褐墻灰瓦的兩層小樓。
楊婧施的爸爸楊松華曾到浙江打工,作為鄉里思想開放的年輕人,2017年楊松華帶頭搬遷,成為小鎮的第一批住戶。
楊松華最看重的還是小鎮的教育?!拔易约壕褪莻€例子?!睏钏扇A只讀到初中,小時候放學回家后,他要上山拔草、放牛,父母也秉持不讀書就出去打工的思想。他不想讓孩子走他的老路?!白叱龃笊?,給孩子創造好的條件,接受好的教育,才能真正改變下一代的命運?!?/p>
在小鎮,楊松華擔任了新塘社區治保主任,他跟鄉親們一起,在三寶鄉騰出來的土地上種植天麻,發展何首烏產業。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脫離貧困的家鄉,而是為了讓家鄉脫離貧困?!鼻缏×熘@樣一則條幅。學校正在打造鄉愁走廊,介紹三寶鄉、阿妹戚托,田超想告訴孩子們,搬出了大山,也要不忘祖祖輩輩在大山里的生活。
在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涉及188萬人,這個數字是冰島人口的5倍多。這項巨大的人口遷徙工程歷時4年,于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人挪離窮窩,才能走向新生活。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才能擺脫世代貧困。三寶鄉就是188萬移民群眾的縮影。
晚飯后,小鎮的廣場熱鬧起來,篝火旁,人們跳起了阿妹戚托,從三寶鄉到新家園,鄉親們正在迎接自己的新生活。(本報記者 王家源 單藝偉 禹躍昆 梁丹)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