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建起觀鳥點后,我花300多元搭了間遮雨的棚子,從去年到現在,光是鳥塘的收入已經有9000多元了?!?/p>
傈僳族村民密波四沒有想到,小時候愛用彈弓打鳥的自己,有一天會開鳥塘、當“鳥導”、掙鳥錢,林子里的鳥窩成了“金窩”。
靠山吃山,換個“吃”法
密波四的家,在云南怒江州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這是一個藏在高黎貢山深處的小村莊,青山綠水、鳥語花香。長期以來,當地少數民族百姓“靠山吃山”,卻一直過著苦日子。
“靠山吃山,必須換個‘吃’法?!迸菘萍季竹v三河村扶貧干部張朝江琢磨著。
2018年初,愛好攝影的張朝江了解到,鄰近的保山市百花嶺通過觀鳥產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這一下啟發了他:“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喜歡親近大自然,觀鳥、休閑、嘗嘗農家飯,山里的好環境就成了‘聚寶盆’。三河村也有豐富的鳥類資源,村民可以靠這個脫貧致富?!?/p>
三河村地處高黎貢山腹地,森林茂密,棲息著208種野生鳥類,包括黑頸長尾雉、白腹錦雞、白尾梢虹雉等一大批國家級保護鳥類。
張朝江找到村里的“能人”袁開友,兩人一拍即合,干!當年8月,兩個觀鳥點開業,在觀鳥愛好者群體中宣傳后,預訂觀鳥的訂單紛至沓來。
一開始,村民對此充滿懷疑:鳥我們從小就見,這樣真能掙到錢嗎?眼見為實??粗鴣碛^鳥的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紛紛加入。
鳥可觀,產業更可觀
如何延伸產業鏈,引導觀鳥行為向“觀鳥經濟”推進,既保護生態又發展村里產業?張朝江和袁開友把目光投向高校:“借智引才?!?/p>
西南林業大學地理與生態旅游學院副教授楊建美,長期從事觀鳥旅游經濟研究,熟悉國際觀鳥旅游產業發展趨勢。
她介紹,觀鳥旅游是生態旅游中最典型的一種類型,可以給老百姓創造直接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
鳥可觀,產業更可觀。
以觀鳥產業較為發達的美國為例,每年有近5000萬人參與觀鳥,產值逾千億美元。我國鳥類資源雖十分豐富,但以觀鳥為代表的自然及野生動植物觀賞旅游活動,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蘊含超千億元的產業,大有可為。
2018年8月,楊建美受云南林草局委托,帶幾名研究生做全省觀鳥旅游規劃。在怒江調研時,她遇到了張朝江,張朝江盛情邀請她到三河村考察指導。
一番考察后,楊建美提出建議:面向當地村民開展鳥類科普知識培訓,培養一批知鳥、愛鳥的當地村民作為“鳥導”;開設公眾號加大宣傳,讓“百鳥谷”吸引更多游客;通過觀鳥旅游的示范帶動效應,促進當地群眾進一步樹立生態保護意識,達到“觀鳥、愛鳥、護家園”的目的。
楊建美與張朝江合作申請了兩個項目,為三河村發展觀鳥經濟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起到了很好的扶貧效應”。
三河村里也多了一群研究生的身影。在西南林大支持下,三河村掛牌成為大學生的實習實訓基地?!白寣W生寫寫論文,擴大三河村影響力。利用項目做研究,讓觀鳥旅游更加科學規范,同時也把當地的旅游資源更好宣傳出去?!痹撔5乩砼c生態旅游學院黨委書記鞏合德說。
“你們這是真正的科技扶貧??!”張朝江對西南林大師生豎起大拇指。
小鳥“銜”來金銀山
一樣的“靠山吃山”,別樣的發展內涵。
以青山綠水為場地,三河村建起了“百鳥谷扶貧車間”,45名“車間工人”全是當地村民,其中19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經過培訓,他們在村里15個觀鳥點當起“鳥導”,負責鳥塘運營和服務。
以觀鳥旅游為載體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三河村打造了一批以“田園”“生態”“鄉愁”“民族特色”等為主題的特色民宿,帶動村民增收。
更可喜的是,自從發展起觀鳥產業,村民砍樹、打鳥的現象少了,與鳥交朋友的人多了?!白匀簧鷳B越好,住進百鳥谷的鳥兒就越多?!贝迕駶u漸意識到,守住這些鳥和這片綠水青山,就是守住了金山銀山。
波密四家被確定為7號鳥塘。從去年觀鳥季到現在,他家的“鳥家樂”已接待了四五百名觀鳥游客,再加上種草果和參與百鳥谷管理工作的收入,“一年掙了四五萬元”。
他說,自己以前跑運輸,既辛苦還掙不到錢,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生活也輕松了許多。密波四正計劃著,將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讓游客住在“鳥塘”,推開窗就能觀鳥。
張朝江則計劃著,讓觀鳥產業鏈從三河村向怒江大峽谷延伸?!按髰{谷兩岸就是一條‘百鳥谷’,我們有信心把小鳥發展成大產業,帶動全州各族百姓過上好日子?!?本報記者 張晨 劉亦凡 賈文藝 李柯)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