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坡陡的高黎貢山深處,一條水泥路格外顯眼,像是在大山上系了一條飄揚的絲帶,被白霧繚繞的自把村,就在絲帶的盡頭。村寨延續20多年的教育脫貧故事,要從這條水泥路講起。
自把村位于云南怒江州瀘水市稱桿鄉,是一個典型的傈僳族村寨,21個村民小組、473戶群眾星星點點散落在崇山峻嶺間。受自然環境影響,這里交通閉塞,經濟發展落后,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84.16%。
“以前,從村委會到鄉政府沒有路,要走一天才能到?!痹谧园汛骞ぷ髁?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喬進章說,因為不通公路,上學不便,一些住在山上的孩子上學要走兩天,很多孩子因此失學輟學。
“我們這里本身就偏遠落后,再不送孩子去讀書就更落后了?!薄安煌?,做什么都難?!薄?0世紀90年代后期,當地黨員干部和村民圍在火塘旁合計道。
“修路!”大家達成共識:給孩子們修一條上學路,就是給村寨修一條脫貧路。
經費不足怎么辦?黨員領著村民干,修路“包干到戶”!你家勞力少,負責修10米;我家有黨員,多開20米……就這樣,經過三四年努力,當地群眾憑雙手在堅硬的石山上,開出了一條10多公里的“毛路”。
正是這條“毛路”打通了孩子們的讀書路。喬進章說,村民送孩子上學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一下提升到90%以上。
2009年,上級黨委、政府加大投入,將“毛路”鋪上了水泥。越來越多的孩子沿著這條路走出大山、考進大學;越來越多的現代文明成果,也沿著這條路走進大山、進入傈僳族村寨。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役打響,自把村在瀘水市扶貧辦駐村工作隊帶領下,以“種草養畜”模式發展產業,成立了一批村級扶貧合作社。
隨著產業發展,路又一次制約著自把村群眾脫貧致富。
2017年,在上級資金支持下,自把村的這條路又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艾F在,村民坐車到鄉政府只需20分鐘,生產生活更方便了,也為未來發展鄉村旅游創造了條件?!眴踢M章說。
自把村駐村第一書記張麗權說,路改造完成后,村寨里農用車多了、磚瓦房多了,草果、核桃等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村民們“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的底氣和干勁兒更足了。
村民白乃在產業扶貧項目支持下,開辦了興民特色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飼草456畝,現代化集中養殖肉牛,預計每年純收入120萬元。
喬進章說,隨著路越修越好,教育脫貧的觀念在傈僳族群眾心里更加深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100%,自把村辦起幼兒園,村里年年都出大學生,村民整體素質和村容村風也發生了積極變化。
“真高興咯!”看到村寨的變化,70多歲的阿三八老伯笑瞇瞇地說。阿三八家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現在蓋起了新房子,孫子在昆明上大學,孫女也考上了市區的高中,他逢人就夸讀書好、教育重要。作為村文藝隊隊長,阿三八和幾位村民自編了傈僳族歌舞,宣傳黨的教育政策,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將來建設家鄉。
近日,記者走進自把村村委會小院,十幾名傈僳族群眾圍成一圈,伴隨著傈僳族民族樂器“起奔”的琴聲邊唱邊跳。人群中,穿著傳統民族服飾的阿三八格外顯眼,他隨著舞蹈節奏,用力揮舞著手中鮮艷的國旗。歡快的歌聲、琴聲交織著,沿著這條大山深處的教育路、脫貧路,越飄越遠……
自把村20年修路的故事,是近年來怒江州教育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緊緊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任務,怒江州建立起從學前到大學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實現學前教育“一村一幼”,所有縣市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學校網絡全覆蓋,學生上學享受14年免費教育,各族群眾教育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本報記者 張晨 劉亦凡 賈文藝 李柯)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