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0日
《教育部通報》第7期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新一屆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主要任務是總結上一屆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工作,研討新形勢下加強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新舉措。值此新一屆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之際,我謹代表教育部,對新一屆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對上一屆委員的卓越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
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是教育部設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專家組織,其主要職責是開展教學改革與建設的研究、指導、評估以及提供咨詢和服務。在過去的五年里,上一屆委員會不辭辛勞,積極工作,在宏觀戰略研究、教育質量監控、分類指導、推進教學建設和改革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我相信,新一屆委員會一定會把好的傳統保存下來、發揚下去,并且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借此機會,我講三個問題:
一、站在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正確認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與任務
當前,關于高等教育問題的議論很多。如何看待、評價過去幾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就與問題,準確把握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任務,是當前關于高等教育議論中比較集中的問題。應該說,很多議論、評價是正面的、積極的、建設性的,但是確實有一些議論有些偏頗,缺乏全面深入地分析。怎樣才能全面而不是片面地、深入而不是膚淺地評價高等教育的成績和問題,我看最好的辦法是運用科學發展觀。
1.從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成就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實施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促使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第一,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人才培養規模持續增長。到2005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了2300萬人,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首位,毛入學率達到21%,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僅2001年至2005年期間,高等教育就為各行各業輸送了1397萬畢業生,為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F在看來,1999年擴大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重大決策,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使我國總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有了較大的提高,為提高國民素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和健康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奠基工程。
第二,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教育部始終把提高教育質量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該說,高等教育在前一個階段快速發展過程中,質量是有保證的,總體情況也是好的。我們實施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開展“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的表彰,激勵教授講授本科基礎課程;建設“國家精品課程”,經過3年的努力,已評審產生了765門國家精品課程;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積極開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教學工作的質量監控得到有效加強;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正式啟動;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已批準重點建設180個高職高專實訓基地。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第三,高??蒲兴饺嫣嵘?,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笆濉逼陂g,全國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75項,占全國授獎總數的55.07%;國家技術發明獎64項,占全國授獎總數的64.4%;國家科技進步獎433項,占全國授獎總數的53.57%。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后者打破了我國連續6年無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局面??萍汲晒D化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具有應用前景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爱a學研”結合進一步強化,教育與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許多領域取得可喜成果。我們把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研究工作與全面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緊密結合起來,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與教材體系建設、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等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不斷提高建設水平。高校中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人員約占全國研究人員的90%,有80%以上的研究成果來自高校,高校已經成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
第五,國際合作交流日益廣泛,高等教育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對外合作與交流不斷推進,雙邊和多邊合作交流不斷擴大,教育國際競爭力得到提高。我國目前已與英、德、法等26個發達國家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我國高等學校與世界各大洲著名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開展了“強強合作”與“強項合作”。
高等教育領域的各項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部門和地方條塊分割、重復辦學的局面,優化了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加強了學科的優勢互補。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高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成效顯著。高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激發了學校的活力,提高了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些改革基本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從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客觀分析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在體制深刻轉換、結構深刻調整、社會深刻變革的歷史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困難。
第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知識貢獻的數量和質量還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人民群眾對于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一方面,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資源開發有著強烈的需求,同時,人民群眾對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斷提高,對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日趨旺盛,讓子女有學上、有好學上成為人民群眾最大的愿望。另一方面,我國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與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們現在存在的很多困難和問題,都是從這個基本矛盾派生出來的。
第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刻不容緩。目前高校人才培養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專業設置、課程體系不能很好適應社會需求;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比較弱,創新精神不足;有的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陳舊,有的學校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有的學校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不足,還有的教師教學不認真,學生意見大。
第三,深化改革的任務還相當艱巨。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高校招生、大學生就業、資助貧困生和后勤社會化等項改革還需要繼續完善。教師隊伍的質量、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教育的各項改革有待繼續深化。
第四,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我國教育投入一直未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標,其中,2004年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僅占GDP的0.63%,明顯低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高等教育投入結構不合理,財政性投入低于社會性投入。經費投入上的不足,使生均教育資源占有量明顯不足,辦學條件亟待改善。
對于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必須客觀地、辯證地加以分析。必須看到,這些困難和問題是前進和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有的是社會深刻變革中的矛盾和問題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有的是教育大發展中伴生并發的問題,有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時期問題和深層次矛盾,今后前進中也還會出現許許多多新的困難和問題,所有這些都要通過改革和發展的辦法予以解決。
3.從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準確把握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教育系統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以素質教育為主題,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里,高等教育必須著力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質量上。高等教育必須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個數量概念,也是一個質量概念,擴大規模是發展,提高質量也是發展。在前一階段里,高等教育的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績巨大、方向正確,意義極其深遠,可以說,沒有前幾年的跨越發展,就不會有今天生機勃勃的嶄新局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今后一段時間,高等教育工作的著力點要更加集中在提高質量上,用更大的財力、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養工作中,使質量更好,實現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的協調發展。
第二,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水平。高等學校要樹立“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觀念,不斷推進與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與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結合,把高等學校的發展融入現代化建設之中。因此,要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加強對國家重大項目的集成和培育,增強高校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能力。要進一步深化高??萍俭w制改革,探索建立產、學、研合作的良性機制,大力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的合作,著力提高應用研究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第三,扎實推進高等學校建設工作。實力靠發展,發展靠建設。高等學校建設應當建立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形成各類高校合理定位、有效分工和相互合作的多樣化格局。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只會是少數,大量普通本科院校應是以本科教學為主要方向,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大批實用型高技能人才。要大力加強學科建設,按照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筑學科基地的要求,全面提高學科建設水平。要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揮高校培養和匯聚人才的優勢,將人才工作與學校各方面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人才強校。要高度重視教學的規范化建設,其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學風建設、教學基地建設、教學隊伍建設是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建設,必須常抓不懈。要通過建設,使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辦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高等學校教學工作
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教師通過教的環節,傳道授業解惑,引導學生成人成才;學生通過學的過程,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養成素質,特別是通過專業學習,成為本專業的專門人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黨和人民賦予高等學校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政府和群眾花了那么多感情、那么多精力和那么多財力,把孩子送到高等學校,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把質量抓上去了,學生成人成才了,人民群眾才能滿意,國家和社會的需求也才能得到滿足。因此,做好高校教學工作,必須牢固確立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牢固確立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牢固確立教學工作在高等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1.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高校教學工作,必須加大教學投入
第一,加大教學工作的精力投入。學校黨政一把手是教學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了解教學工作,研究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全面統籌安排各項工作,其它工作要圍繞教學工作展開。高校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學工作,正確處理好本職工作與社會兼職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時刻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教學管理人員要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務工作,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學生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學習活動,學生在學期間一定要珍惜時間,努力學好本領,掌握真才實學。
第二,加大教學工作的經費投入。經費投入是衡量各級領導重視教學工作的“試金石”,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高等學校的領導是否重視教學工作,就要看教學經費投入落實得怎么樣?今后,要確保更高的教學質量,一方面還要堅持艱苦奮斗、勤儉辦學,另一方面就是要調整經費投入結構,保證增加教學工作經費,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實踐教學的專項經費,盡快改變實踐教學經費嚴重不足、教學條件不能滿足需要的狀況。為了加強職業教育,國家已經決定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劃,在重點專業領域建成2000個實訓基地。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與同級財政部門積極協調,保證生均教學經費逐年有所增長,確保高等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撥款及時、足額到位。
第三,加大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建設國家精品課程是推進教學信息化的重要舉措,經過三年的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們還要堅持做下去,關鍵在于讓全國的學生和老師們都用起來。我們還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普通高校數字化管理平臺、課程平臺、服務平臺、傳輸平臺和優質資源建設,逐步實現教學及管理的網絡化和數字化,達到信息資源的“共建、共知、共享”,進而推進高等學校教育資源對社會的開放,形成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擴大優質教學資源的領域和共享范圍,以優質教學資源應用促進教學信息化建設。
2.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高校教學工作,必須強化教學管理
第一,加強制度建設,嚴格教學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高等學校要根據新形勢的要求,結合本校實際,健全和完善各項教學工作規章制度。要通過制度建設,規范教師的教學活動,規范教學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要從嚴治教,強化管理,確保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并對執行情況進行嚴格考核。要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加大新形勢下教學管理規律的研究,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水平。
第二,加強學風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學生要以學為主,勤奮刻苦;教師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要堅持依法治教,嚴明學習紀律,嚴格考試管理、嚴肅考場紀律、嚴格評分標準,堅決遏制考試作弊現象。高等學校要對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法制教育和誠信教育,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嚴謹的學術風氣。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激勵教師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盡職盡責、傾情奉獻。要把教授、副教授為本科學生上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鼓勵名師上講臺。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訓,鼓勵他們積極從事助教工作,使他們在協助主講教師的過程中得到鍛煉,不斷成長。
第三,加強質量監控,完善質量保障體系。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已經逐步建立起政府、高校和社會有機結合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開展教學評估,是實施質量監控、保證教學質量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后必須堅定不移地開展下去。實踐證明,通過教學工作評估,可以把學校的教學基本建設、教學改革以及教學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但是,由于我國開展此項工作的時間還比較短,對于評估工作的管理、評估方案和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還有不科學的地方,還有待進一步檢驗和完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當前高校在準備教學評估的工作中,的確存在不少問題,社會、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意見很大,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些高校、一些老師在評估工作中,還弄虛作假、蒙混過關,我們決不能允許誠信缺失的現象在高校中存在。
3.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高校教學工作,必須深化教學改革
第一,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當前,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和難點。今后的各項改革,必須克服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各種障礙,改革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制度、模式和方法,努力營造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要花大力氣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使我們的教育理念、內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適應時代進步、科技創新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要進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積極倡導研究性教學,引導大學生了解多種學術觀點并開展討論,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要讓大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學研究項目或自主確定選題開展研究等多種形式,進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第二,大力加強實踐性教學。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養成,各種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重要。但是,當前的實踐教學環節非常薄弱,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大多數高校存在著實習實訓經費短缺,實驗材料供給不足,各類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環節普遍“縮水”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今后必須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積極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提高實驗設備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要倡導產學研結合,積極拓展校企之間、校際之間、高校與科研單位之間的合作,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制定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和條件,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教育部已把實踐教學作為教學工作評估的關鍵指標之一,希望各高等學校高度重視這項工作。
第三,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推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在鞏固前一階段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關鍵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定不移地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培養大批社會需要的各種類型的高質量人才,走多樣化的人才培養之路。
本科教育要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專門人才。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為適應社會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要認真考慮學生就業的需要,也要適應社會特別是用人單位的急切需求。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加強本科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和適應性,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大學生未來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要在高年級加強專業方向的靈活性,增強大學生就業的針對性。還要繼續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著力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
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要進一步確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觀念,實現職業教育辦學思想、辦學模式、發展思路的根本轉變。高等職業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緊密結合生產服務一線對人才的要求,實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三、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
成立新一屆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是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一件大事。在人才培養工作中,要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決策更加科學、學術更加民主、改革更有方向,必須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我時?;叵肫鹱鳛榻虒W指導委員會的一員,與同事們共商教育教學改革大計,承擔著一個學科領域提高教學質量的重任,樂在其中。作為高校教學工作戰線的一個老兵,結合新一屆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工作,我談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教學指導委員會是教育部宏觀管理教學工作的依靠力量。當前,高校教學工作遇到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很多,有許多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需要我們去認真研究和思考,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態度認真加以解決。而教學方面的制度設計、政策制訂必須建立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之上。隨著教育部職能的轉變,教學領域學術性的問題將會更多地轉移給教學指導委員會,將有更多的工作委托教學指導委員會去做。因此,各位委員作為教育部的專家,要從國家長遠戰略需要出發,善于從全局的層面思考和處理問題,積極地主動地為教育部的宏觀管理與決策提供咨詢的意見和建議。
第二,教學指導委員會是指導高校教學工作和教學改革的骨干力量。指導高校的教學工作和教學改革是一個學術性強、要求高、難度大的工作,應當抱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從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切實為高校的發展當好參謀、服好務。這里,我要強調四點:一是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教學有周期長的特點,有循序漸進的規律,學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素質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學方面的任何改革都要穩妥進行。二是要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各高校的定位不同,其培養的規格要求和培養模式等也應不同,要通過我們的工作,促進高校走多樣化人才培養之路,辦出特色。三是要把握教學改革的方向,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既是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質量的內在要求。四是要加強教育教學研究,這是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好傳統,要堅持下去。
第三,教學指導委員會是實現高校規范教學管理的推動力量。從嚴治教,強化管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當前,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加強教學管理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教學指導委員會中的許多委員,都承擔著高校的各級領導工作,因此,各位委員不僅要做好學科方面的專家,更應努力成為教育教學管理的專家,在推動本校規范教學管理的同時,發揮教指委的作用和影響,推動其他高校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教學指導委員會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引領力量。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為直接,是以其言傳身教來教化學生、培養人才的。因此,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教師,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也在教師。近年來,我國高校補充了一大批新教師,師資培養的任務繁重而緊迫。培養青年教師,不僅要提高他們的學歷學位和學術水平,更要注重其嚴謹治學、認真執教、樂于奉獻、盡職盡責的精神和品格的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要研究青年教師培養和成長的有效途徑,引領他們在教學工作中得到鍛煉,健康成長。
第五,教學指導委員會各位委員要自覺成為致力于教學工作、投身教學改革、加強自身學習、倡導優良學風的帶頭人。各位委員在學校教學工作和教學改革中,應該率先垂范;在參加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各項工作中,應該遵守章程、誠信自律、公平公正?! ?/p>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