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3日
新的世紀,中國政府正在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對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國高等教育又快又好的發展,逐漸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積累了自己的成功經驗。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成功實施了集中資源重點建設高水平大學,通過高水平大學建設帶動高等教育全局發展的重要戰略,中國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以“211工程”和“985工程”為主體的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是站在民族利益全局高度所制定的重大發展戰略。這一戰略適應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對高素質人才與高新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適應了中國全面加強國際競爭力建設的戰略需要,同時也進一步鞏固、提升了高等教育在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實踐證明,相對集中資源對部分基礎好、水平高的高等學校進行重點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模式的成功嘗試。這兩大工程很好地實現了通過重點建設進而推動整體發展的戰略構想,較大程度改善了高等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了高等學校培養高層次創新性人才和進行高科技開發的能力,一批重點學科已成為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
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最大機遇,是中國正在進行的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只有融入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潮流,只有始終堅持服務于社會發展需要的根本方向,才具有實現自身發展的堅實的社會實踐基礎。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教育需求,更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適應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這是我們今天思考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與創新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一項極其繁重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也將是一項以全面創新為核心內涵的極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是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全面加快科技創新的速度。顯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高水平大學建設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中國高等教育目前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要以強烈的創新精神推動大學建設的各個方面和主要環節,以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為高水平大學的主要任務,把增強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作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工作主線,努力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基礎和引領力量,積極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服務。
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這既是一個世界性的重要話題,也是中國大學校長們正在重點思考和實踐的重要問題。從指導思想、宏觀戰略與基本政策的層面看,我們特別重視和強調這樣幾點:
一、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根本任務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高等教育的首要社會職能和根本的社會價值體現就在于培養人才,大學創新什么時候都不能離開培養創新人才這個根本性的任務。中國的大學要構建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創新型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型創新人才。
1.中國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重點是提高質量,而提高質量的重點在于培養創新人才。
與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中國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高等學校數為200所,在校大學生為11萬人;1998年,高等學校發展到1000余所,在校大學生達到623萬人;到2005年底,中國的高等學校數為2300余所,在學的大學生總數已超過2300萬人,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提高到21%,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目標。
中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持。伴隨著現代化事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由于高科技開發和高素質人才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中國高等教育必須把提高質量擺到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質量是大學的生命,創新是大學的靈魂。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將進一步集中于質量的保障與提高,把提高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作為大學創新的主要追求。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理解,大學的科技開發水平、社會服務效果都是高等教育質量的基本內容,都是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但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是高水平大學提高質量的根本點。我們今天繼續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深入思考和實踐大學的創新問題,必須把質量的保障與提高作為最基本的視角,必須把培育創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和創新領軍人才作為最重要的任務。
2.中國大學在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具有傳統的優勢,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世紀之交,我們在快速發展高等教育規模的同時,始終關注著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從來也沒有離開提高質量這條生命線。注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強調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著力于分析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倡刻苦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中國教育的傳統,也是中國大學在創新人才培養上的相對優勢。在國際上,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有著很好的聲譽。關于這一點,我們要有科學的判斷與辯證的分析。但同時必須看到,與創新型國家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相對照,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相比,我們所培養的人才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需要極大加強,培養出的拔尖創新人才還嚴重不足;我們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明顯不夠,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等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對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挑戰,這種挑戰集中體現為對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著力點。
3.以加強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目標,積極推進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必須圍繞培養創新人才這個核心目標繼續深化教學改革,推動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改革創新的重點要進一步集中于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根據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分不同層次、不同門類對大學人才培養規格與質量標準組織深入研究,進行重新設計,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擺到專業培養計劃的核心位置;要組織力量緊緊抓住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建設這個教學改革的基礎環節,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強化實踐環節,為學生形成創新型的知識結構和加強實踐能力提供教學支撐;要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為目標,大力提倡改革教學的方式方法,通過必要的資源配置和評價機制,鼓勵結合專業、學科特點和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改革實驗;還要逐步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考試與評價制度,這種考試與評價制度應該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思維,應該有效的檢測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該有效的引導學生追求全面發展。
4.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高水平大學參與科技創新的寶貴資源,但同時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質量體系中相對薄弱的部分。應該說,中國大學人才培養方面的種種局限與問題,在研究生教育中有著更為突出的表現。今天,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領導人思考創新人才培養,必須特別注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顧名思義,研究生是主要通過研究進行學習的學生。研究生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同時也必須在科技創新實踐中成長發展。
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整體設計,分步推進。要根據社會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實際需要,學習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對研究生教育的學位類別設計與質量標準體系進行調整和完善;重點在于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實行與科學研究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要抓住招生制度、課程設置、研究選題、科學研究、論文答辯等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對研究生培養過程進行系統的改革;要充分發揮科研項目尤其是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人才培養作用,在項目設計與項目管理中采取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研究生參與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強調開放式培養創新人才,通過國內外合作、產學研合作、跨學科合作,動員和組織各方面資源培養創新型人才。要著力加強產學研合作,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緊密合作關系,注重在具有科研創新實力和先進生產能力的企業中培養研究生。
大學的教學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一項需要多方合作并付出長期努力的系統工程。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這項工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內在的學習動力,是廣大教師的熱情關注和主動參與。學生和教師是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主體力量,沒有廣大學生與教師的積極參與,任何教學改革都不可能走向成功。作為一個大學領導者,這一點或許是我們思考、設計和組織教學改革,全面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所最需要注意的著力點。
二、高水平大學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軍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主要途徑,成為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中國要迎頭趕上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的歷史浪潮,就必須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1.大學的科技創新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與嚴峻挑戰。
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發展,中國大學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能力逐步提升,已經成為促進科技進步和解決國民經濟以及社會重大問題的重要力量?!笆濉逼陂g,中國大學承擔各類科研課題61.9萬項,發表論文146.3萬篇,其中國際三大檢索論文17.6萬篇。截至2005年底,全國高校專利擁有量達3.5萬項,其中發明專利擁有量2萬項。過去五年,中國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75項,占全國授獎總數55.07%;技術發明獎64項,占全國授獎總數64.40%;科技進步獎433項,占全國授獎總數53.57%。
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進展順利,目前已建成國家級大學科技園50所。在整合各種科技資源,搭建各種研究平臺以促進高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了顯著的引領作用。特別是創造了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聯動、融合發展”的寶貴經驗,強化了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緊密聯系。
根據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整體戰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對中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整體目標、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進行了總體部署,提出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目標,大學的科技創新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高校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科研力量還比較分散,科研工作缺少長期、持續發展的綜合目標;科研規劃與重點項目的整合程度不高,難以實現科技資源和成果共享,低水平重復的現象還時有所見;大學現有科技創新平臺的綜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以及國際化程度普遍較低,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得不到強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科學研究、學科發展缺乏核心競爭能力等等。而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更是我們關注多年但還未得到有效解決的突出問題。這些,都是我們進一步提高大學科技創新水平與服務能力所要深入思考的重點。
2.高水平大學要在國家科技創新中發揮基礎和引領的重要作用。
大學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同時又是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的戰略高地。高校教學科研隊伍是國家高層次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一支生力軍。2005年,中國高??萍佳芯颗c開發人員總數超過25萬,全國高校累計爭取科技活動經費400多億元,是1998年的6倍以上,年均遞增18.5%。根據國家整體規劃,目前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113個,占總數的61.7%。已經啟動試點的國家實驗室,有50%設在高校。
每一所大學,特別是研究性大學都要立足國家創新體系的需要,結合學校的學科特色、傳統優勢和區域特點,制定出具有戰略高度和學校特色的科技創新規劃,注意集中優勢資源和形成鮮明特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戰略,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作出貢獻。
大學要成為國家知識創新的主力軍。要充分利用學科門類齊全、人才眾多、學術氛圍濃厚的優勢,積極參與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形成原創性成果,追求科學發現,推動科學發展。要鼓勵組織專家教授致力于重要的基礎性研究,通過具有長遠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奠定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大學要成為國家技術創新的生力軍。企業的科技需求與大學綜合科技優勢相結合,就會形成技術創新的不竭源泉與動力。要主動配合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科技創新項目與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關系,在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踐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主導性作用。要圍繞經濟建設與產業發展需要,緊盯企業產品開發與技術升級需求,主動參與重大的研發工程。要利用科技創新成果,建設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連接大學與企業的成果轉化基地,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努力形成企業技術需求與大學技術創新的互動機制。
大學要努力成為區域創新的骨干力量。要主動關注和積極參與區域科技創新規劃,承擔地方科技攻關項目,在大學科技創新、區域經濟發展、地方科技進步、社區文化建設之間形成互動,充分發揮大學科技園區在區域科技創新方面的整合、帶動與輻射效應。
3.加強理論創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大學必須高度重視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80%在高校,8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出自高校,大學有條件在國家理論創新體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大學要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全局高度,努力建設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及教材體系,使大學成為研究重大社會問題、形成重要學術成果的基地。只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吸收世界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不斷地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我們就可以出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出新時代的學術大師,就可以構建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要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的學科與專業人才優勢,全面推進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使高等學校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思想庫”和“人才庫”。
三、聚精會神抓好創新能力建設
發展靠實力,實力靠建設。大學必須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才能有效地承擔起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責,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的探索與帶動下,中國大學的創新能力有了歷史性的發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總體而言,還遠遠不能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仍然是制約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關鍵因素,必須是大學領導者工作的重點。
1.學科建設:凝煉創新方向。
學科建設是大學最具有整合性與影響力的工程,也是創新能力建設的基礎。雖然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和發展資源,但通過系統扎實的學科建設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必須明確的工作思路,凝煉學科方向、發揮學科優勢、突出學科重點、打造學科特色是值得肯定的正確戰略。根據學科門類齊全的特點,綜合性大學要重視基礎學科,突出新興學科,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努力形成學科方面的綜合優勢。這種綜合優勢確實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但一旦形成,就會輻射到大范圍的學科點,帶動多學科的協同發展,對學科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構成廣泛長遠的積極影響。專業特色鮮明的學校,則必須突出優勢學科,在行業領域內形成國際知名的高水平重點學科。不管哪種類型的學校,都要立足學科特點和國家需求,集中有限資源建設重點學科,在有條件的學科形成重點突破,形成學科建設上的相對優勢。在學科建設中必須特別關注新興學科的出現與交叉學科的形成,這里往往就蘊藏著形成特色與優勢學科的巨大機遇。
2.隊伍建設:匯聚創新人才。
世界各國著名大學的共同經驗證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學校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是學校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構成要素,是決定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最大差距,就是教師隊伍水平的差距。大學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重點工作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學科研隊伍。人才問題,始終是高等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要繼續堅持“人才強?!睉鹇?,始終把拔尖創新人才隊伍作為大學創新能力建設的核心。通過搭建事業發展平臺,開發教學科研資源、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等綜合措施,從世界范圍匯聚高素質創新人才。必須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擺到學校發展戰略最重要的位置,集中優勢資源,創造各種條件促進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形成與發展。不僅要善于采取措施從世界范圍內網羅和吸引高水平人才,而且還必須善于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與工作生活環境,促進高水平人才的成長,促成創新型人才的不斷涌現。
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著眼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和高等教育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進行系統設計、突出重點、整體推進。一是要通過有效的機制與制度保障,盡快培養和匯聚一批帥才、將才,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大師和學科帶頭人,使大學的科技創新能夠站在世界前沿;二是要制定規劃、配置資源、提供條件,加快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質的中青年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保證大學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具有強大的后勁;三是要發揚我們大學的組織優勢,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大力倡導“大師加團隊”的人才集聚模式,通過形成團隊優勢提高大學的自主創新能力。
3.基地建設:構建創新平臺。
一是構建知識創新平臺,主要是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研究實驗室建設。這一體系的頂層是國家實驗室,中層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層是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實驗室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是科技創新的主要場所,實驗室的數量與水平是一所大學科技創新能力的基本標志之一。大學具有基礎研究力量雄厚和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要時刻關注、積極爭取國家創新體系中應用基礎性研究的設計布點,在上述的金字塔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發揮積極作用。
二是構建技術創新平臺,主要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這一金字塔體系的頂層是國家工程中心,中層是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第三層是省部級工程(技術)中心以及與企業聯合組建的研發中心。對于主要面向企業的應用研究實驗室系統,大學的多學科人才、公益性質與開放特點無疑也是明顯的競爭優勢,完全有條件在其中占據重要位置。
三是構建以理論研究為主要任務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根據設想,也要形成三個層級的金字塔體系。高校在這方面的優勢更為明顯,只要我們率先行動做出理論創新的成績,只要主動爭取超前謀劃,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將為大學理論創新能力發展帶來廣闊的空間。大學已經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效益,通過基地建設的整合聚集效應,不僅形成了一批有影響的理論創新成果,還使一批重點學科站在了世界前沿。
4.以嚴格、科學、規范的管理形成推動大學創新能力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
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是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大學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必須真正落實到教學、科研的組織和管理過程。沒有嚴格規范的組織管理,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技開發成果,創新與服務也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要圍繞創新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創新的兩大目標,進一步強化教學科研管理,嚴格教學科研評估。管理也是生產力,嚴格、科學、規范的管理是推動大學創新的有效力量,是提升大學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制度創新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強大動力
高水平大學建設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面臨高水平創新人才嚴重不足、財政投入仍然十分有限的客觀實際,大學必須繼續堅持以改革求發展,以創新求發展,把制度創新作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強大動力。
1.不斷深化的制度創新有力地推動了高水平大學建設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相結合的綜合目標,以調整結構、轉換機制為重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實質性進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正在逐步地形成與完善之中。通過深刻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中央、地方兩級管理并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貫徹“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針,從宏觀上調整了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優化了辦學資源配置,促進了學科結構的系統與綜合化,提升了一批大學的整體競爭力;持續推進了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基本完成了高校投入的成本分擔制度改革;系統設計、分步實施了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基本實現了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預期目標等等。所有這些改革,都為大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都為大學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造了更好的制度環境。
可以說,沒有巨大的創新勇氣與智慧,就不可能有中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與1998年相比,我國大學在校學生是原來的四倍以上,科研經費達到六倍以上,而教師人數還不到二倍,公共財政投入也增加不多。投入較小,但發展成績巨大。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于不斷深化的改革,是改革的突破性進展促成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2.進一步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
實踐已經證明,中央、地方兩級管理并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宏觀管理新體制,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強化了省級政府統籌高等教育發展的責任與權利,有效調動了地方發展高等教育的積極性,這是十幾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宏觀管理新體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要從事業規劃、資源配置、考核評價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發展的統籌力度。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將把工作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協調、質量保障與科學指導,集中于組織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支持不發達地區高校發展等重要戰略。
3.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
經過長期的歷史積累,世界著名大學都形成了比較健全的現代大學制度,以此作為大學創新與發展的重要保障?,F代大學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強調大學辦學自主與社會職責的相輔相成,追求大學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平衡和諧,鼓勵大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密切結合,重視大學自我發展與自我約束機制的有機統一。這些制度特征具有比較普遍的意義,是今天思考中國現代大學制度所必須加以充分重視的。要根據這些思想明確工作要點,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通過制度改革促進創新型大學文化建設。
一是進一步改革大學的基層學術組織結構。要根據知識創新組織的基本要求,整體思考設計學院、系、中心、研究所等學術組織的目標定位、功能劃分與資源配置。鼓勵探索新的教學科研組織模式,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融合和匯聚的科研體制,形成有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基層學術組織結構,大力促進創新團隊建設。
二是進一步加大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大力推行教師崗位分類管理和公開招聘制度,深入推進教師聘任制改革。根據人才培養與知識創新的工作特點,進一步規范大學各項工作與各個崗位的考核評價工作??己斯ぷ饕獜娀偁幖顧C制,鼓勵尖端科技成果,但也必須引導教師熱愛講臺,潛心基礎研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崗位績效工資制為主的高校薪酬制度,加大對優秀拔尖人才的分配傾斜力度,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規律和教師職業特點的現代大學人事制度,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人事制度環境。
三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的文化建設。要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培養人才、繁榮科技、服務社會的大學精神,倡導勤奮學習、勇于創新、潛心研究、嚴謹治學的良好校風,建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要繼續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堅決克服和摒棄學術浮躁,努力營造民主、寬松、開放、和諧的良好學術環境。
改革和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改革和開放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改革和開放是中國高等教育必須繼續堅持的基本戰略。高水平大學是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引領力量,要特別重視高層次創新人才的聯合培養,重視高水平科技創新的協同合作,重視高水平的人文科學交流,寄希望于青年,寄希望于未來,共同推進人類和平,共同構建和諧世界。
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重大課題,也是本次論壇的核心內容,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新動態,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非常高興許多世界著名大學校長高度關注和積極參加這次論壇,各位校長帶來的深刻思想與成功經驗無疑是論壇最大的財富,我期盼著聽到大家關于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也愿意就有關問題與大家作進一步的探討。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