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體藝廳〔2004〕10號
學校廁所是學校不可缺少的衛生設施,其衛生狀況和糞便無害化處理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校園及周邊的環境衛生質量和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作為培育下一代的場所,使用衛生廁所將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衛生意識與習慣,有利于逐步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衛生習慣形成和健康水平提高,促進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在解決農村學?;A建設的同時,規范農村學校衛生廁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特提出農村學校衛生廁所建造指導意見如下:
一、原則
學校廁所建設應納入學校的整體規劃與設計,做到布局與設計合理、衛生、安全、方便實用,并達到糞便無害化處理的要求,以防止對周圍環境及水源的污染。
二、選址與廁所數量
獨立設置的廁所應位于教學和生活建筑物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方位,與生活飲用水水源和食堂相距30米以上;避開教室和活動場所,距教室不宜太遠;廁所基地排水通暢,不易被雨水淹沒。廁所數量應根據學生人數確定,學生人數較多的學校宜設置多座廁所。
凡在樓內設置附建式廁所的,還宜在樓外適當位置設獨立式廁所。
三、地下糞池部分設計要求
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和上下水設施選擇水沖式或非水沖式廁所,合理設計化糞池等地下糞便處理構筑物。北方地區應考慮保暖防凍設施。
貯糞池不滲、不漏、密閉并設有排氣豎管,應滿足糞便無害化處理要求;貯糞池出口應高于地平面0.1m,貯糞池蓋應牢固、嚴密。
四、地上部分設計要求
私密性:在廁所入口處應設前室或采取遮擋措施。廁所門應方便實用,不得采用彈簧門。窗臺下沿距室內地平面1.7m以上。蹲位隔斷高度不低于1.2m,宜設門。
洗手設施: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在前室或廁所內應設置洗手設施。
采光與通風:廁所應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中小學生使用廁所的時間短、人流集中,要有有效的廢氣排除設施;廁所內的采光系數最低值為0.5%,玻地比不低于l:10,人工照明不低于60LX。廁所的紗窗應固定。
廁所內地面及防滑設計:廁所內應有排水溝和地漏;地面宜采用防滑、耐磨損、不透水、抗酸堿的材料,并設計2%的坡度。
廁所內墻和墻裙:墻面宜采用不透水、抗酸堿的磁磚或白色涂料;距離地面1.2m高的墻裙應采用淺色抗酸堿瓷磚飾面。
安全通道:廁所內宜設置單排蹲位,通道寬度不得低于1.3m。
蹲位數量:女生應按每15人設一個蹲位;男生應按每30人設一個蹲位、每40人設1000mm長的小便槽。
廁位間:廁位間的凈尺寸一般應為900-1000×1l00mm;便器布置合理,距墻壁不應少于300mm。大小便器宜用白色陶瓷便器或白色瓷磚便槽。
節水:水沖式廁所必須采用國家認可的節水型裝置或設施。
外墻:外墻面宜進行防水裝修處理,沿外墻地面應設散水及排水溝。
教師廁所:單設,或在學生廁所內附設教師專用蹲位。
五、推薦的衛生廁所類型
1.三格化糞池公廁:三格化糞池公廁結構簡單、易施工、流程合理、價格適宜、清潔衛生,此類廁所適用于我國大部分地區。
2.糞尿分集式公廁:糞尿分集式公廁是一種生態衛生旱廁。該類型廁所僅用少量水沖洗小便池,用水很少,糞便經干燥處理后重量和體積縮小,處理后糞便基本無污染環境與危害人體健康的污物排放。此類型廁所尤其適用于干燥、缺水的地區,在其他地區也可正常使用。
3.沼氣式公廁:沼氣式公廁具有衛生、產生沼氣能源和優質肥料三大功能,尤其適用于燃料缺乏、氣溫較高以及秸桿豐富地區,在我國已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但沼氣的產生和利用需要一定的技術,進行清渣時應特別注意安全,嚴格按規范程序操作,防止發生硫化氫造成的窒息事故,在有條件的地方,應提倡和推廣使用出料機具。清出的渣還需做無害化處理,在寒冷地區需做保暖防護,一次性投入資金較多。
六、維護和管理
要建立必要的廁所保潔和清掃制度,落實維護管理的責任人;要及時清理化糞池的糞渣;培養學生保持廁所清潔,養成正確如廁習慣。
請各地教育、衛生行政部門及愛衛會按照本指導意見要求,指導農村學校衛生廁所的建造工作。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