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精神,清華大學結合《清華大學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研究生教育定位,推進結構調整,完善分類培養機制,讓“專業更專業”。全校已達成基本共識:碩士教育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實施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以來,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如下:
一、創新“項目制”運行管理機制體制
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要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具有較強的國際視野、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精神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傳統的院系制培養模式難以適應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發展需求,強調基于需求設計、實現跨院系整合資源的“項目制”管理運行機制更符合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特征。清華大學在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過程中,不斷創新項目制運行管理機制,在一些專業學位項目中試點并取得一定成效。
工程管理碩士教育中心是我校積極探索專業學位“項目制”的一個典型案例。該中心整合14個培養院系,設顧問委員會、培養指導委員會、項目管理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和一個全職運營團隊。中心跨院系整合資源,設置高質量課程(挑戰性課程、境內外移動課堂),構建高水平校內外師資團隊,開展產業高層論壇及論文研討,并精心打造質量保證環節、實踐課程系列、全生涯培養平臺。
清華大學在落實推進項目制運行體制改革中,2016年起,根據“面向國家需求,支持重點項目,加強質量調控”的原則,按項目配置招生名額。積極探索建立專業學位質量標準與評價體系,發揮項目指導委員會在招生、培養、學位審議等全過程質量把控與評價中的主導作用。
二、建設特色專業學位項目
按照“高端定位、清華特色、中國視角”的學校專業學位設置標準,著力推進建設了一批具有清華特色和時代風格的高水平專業學位培養項目。
【核電工程與管理國際人才工程碩士學位項目】服務國家“核電走出去”戰略,清華大學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等三大核電企業集團共同策劃設計,教育部、國家能源局大力支持,并設立了政府獎學金,旨在培養一批了解中國社會、熟悉中國核電企業、掌握核電知識和技能的國際人才,促進世界核電事業和平發展。2017年該項目共錄取27人,分別來自英國、南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泰國、加納、肯尼亞、蘇丹、9個“一帶一路”沿線及中國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產業”聯盟目標國。項目打造了一種校企融合高端合作模式,在核電協議國及潛在協議國產生了積極和廣泛影響。
【國內首個混合式教育學位項目:數據科學與工程專業學位項目】項目面向學習個性化,采用基于MOOC的翻轉課堂模式。改革招生錄取環節,通過兩門MOOC課程學習成績和行為分析結果代替專業考試。匯聚知名教師,整合多院系以及校外的優質教學資源,如吸納阿里、騰訊等行業專家參與教學和課程體系建設。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探索和嘗試新的教育模式,具有推廣和示范意義。
三、推動院系碩士研究生結構轉型
在“分類培養、兩翼齊飛”教育理念指導下,院系重新梳理了研究生教育定位,聚焦學術博士和專業碩士兩類人才培養。電子系和電機系將工學碩士全部轉為工程碩士,并按項目制重新設計了電子信息創新創業和能源互聯網專業碩士項目。
四、搭建資源共享平臺
【基地實踐課程模式】創辦基地實踐課程模式,納入學校教學管理體系,面向全校研究生開放選課,校企雙方專家共同設計、共同指導,并在實踐中增加行業專家授課環節。開設了大數據產業聯盟《大數據實踐》、中車青島四方《高端裝備實踐》和商湯科技《人工智能實踐》等系列實踐課程。
【復合能力培養模式】通過開設研究生能力提升項目,探索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規律,能力提升項目一般要求10學分,6-7學分為思維方法及案例類課程,3-4學分為實踐環節,截至目前已開設“大數據”、“法治思維”、“設計思維”、“學生創新力”、“全球治理”等能力提升項目,通過跨專業系列課程學習和實踐,提升研究生專項思維和實踐能力,如“大數據能力提升項目”旨在培養具有數據思維和應用創新能力“π”型人才,截至目前覆蓋了清華所有院系,有1136名研究生參與, 200余人獲得證書。獲取證書的畢業生備受微軟、亞馬遜、BAT等互聯網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的青睞。
為了更好地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清華大學繼續探索建立獨立并行的專業學位運行機制和質量保障體系,繼續打造精品專業學位項目。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