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委: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國務院關于在中小學生中普遍開展預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預防教育和環境教育的要求,進一步做好預防艾滋病、毒品預防和環境教育工作,我部決定從2003年春季開學起,在中小學開設預防艾滋病、毒品預防和環境教育三項專題教育課?,F將《中小學生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大綱》、《中小學生毒品預防專題教育大綱》和《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專題教育大綱》)印發給你們,并就實施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對此項工作要給予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根據《專題教育大綱》的要求,將此項工作與現行的相關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安排好教師和課時。
二、 各地教育教研部門要在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下,將此項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切實做好專題教育教師的培訓和教研活動。同時,要結合當地實際,加強對學校專題教育工作的指導。
三、 開展預防艾滋病等三項專題教育的課時原則上從地方課時和班團隊活動時間中安排。預防艾滋病教育主要在初一到高中二年級進行,按平均每學年2課時安排教學內容;毒品預防教育主要在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二年級進行,按平均每學年2課時安排教學內容;環境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進行,按平均每學年4課時安排教學內容。同時,在三項專題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國際禁毒日”和“世界環境日”等契機,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活動。
四、 我部將根據《專題教育大綱》的要求,組織有關專家編寫專題教育的掛圖,供各地教育教學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借開展三項專題教育活動,加重學生負擔,強行向學生推薦學習材料。
五、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主動與衛生、禁毒和環保部門密切合作,積極抓好專題教育的試點和經驗總結推廣工作。請各地將貫徹落實《專題教育大綱》的情況及時報我部。
附件:1、中小學生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大綱
2、中小學生毒品預防專題教育大綱
3、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
教育部辦公廳
二〇〇三年二月二十日
附件1
中小學生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大綱
一、總目標
通過專題教育形式,使學生了解預防艾滋病相關知識、培養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抵御艾滋病侵襲的能力。
二、分目標
初中: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識、預防方法和措施,培養自我保護意識。
高中:進一步了解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正確對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學會保護自己,培養對自己、他人及社會的責任感。
三、教學內容
初中: 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內容標準(6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艾滋病基本知識
⑴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⑵ 什么是艾滋病。
⑶ HIV/AIDS的傳播途徑、不傳播途徑。
⑷ 預防艾滋病的方法與措施。
①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②增強抵御不良行為和侵犯的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③不去無行醫執照或無消毒措施的街頭診所、美容所等場所打針、輸液、穿耳、紋身等。
④不與他人共用牙刷、牙簽、剃須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膚、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2.艾滋病對人類社會(重點在個人及家庭)的危害。
3.判斷安全行為與不安全行為。
4.拒絕不安全行為的技巧。
5.如何尋求幫助的途徑和方法。
6.與預防艾滋病教育相關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識。
|
1.收集有關艾滋病流行情況、對人類社會危害的相關資料。
2.通過案例分析,了解傳播途徑。
3.集體討論哪些途徑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
4.小組活動,危險度分級(日常行為)辨別HIV感染的高危行為及預防措施。
5.角色扮演:拒絕不安全行為(包括吸煙、吸毒、酗酒、到不健康場所活動等)。
|
高中: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內容標準(4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艾滋病的流行趨勢,以及艾滋病對社會、經濟所帶來的危害。
2.HIV感染者與艾滋病病人的區別。
3.艾滋病的窗口期、潛伏期。
4.吸毒與艾滋病。
5.無償獻血知識。
6.預防艾滋病的方法和措施(初中基礎上擴展內容)。
⑴在與異性交往中,自尊、自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⑵學會拒絕的技能,避免婚前性行為。
⑶需要輸血時,避免輸入未經檢驗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7.了解歧視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影響,如何正確對待和關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與艾滋病病人(在對艾滋病病患者提供幫助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8.在初中基礎上增加與預防艾滋病教育相關的性道德與法制教育。
9.我國預防控制艾滋病的相關政策。
|
1.參觀艾滋病防治機構,觀看有關艾滋病防治的宣傳片,了解無償獻血的重要意義、血液相關知識以及艾滋病相關知識,知道尋求幫助的途徑。
2.收集有關艾滋病國內外流行形勢、艾滋病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危害,艾滋病防治宣傳等相關資料。開展主題班會等,增進對預防與控制艾滋病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對他人、社會的責任感。
3.討論:哪些是歧視行為,為什么歧視不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
4.參與學校和社區組織的預防艾滋病宣傳活動。
|
四、實施建議
1.課時從地方課程中安排(初中6課時、高中4課時),建議理論教學與討論活動的課時比例為1:1。
2.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態度、價值觀及基本技能,最終達到抵御艾滋病的綜合能力。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預防艾滋病的教學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授課和活動組織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艾滋病防治的行動。
4.鼓勵拓展教學空間,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密切聯系,預防知識教育與當地實際相結合。
5.根據學生身心發育的特點及當地實際情況,在保證教學目標完成的前提下,鼓勵拓展與艾滋病預防相關的青春期教育等教學內容。
6.教學評價工作應貫穿在整個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始終。評價的重點應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和生活技能的掌握,及健康行為和價值觀的建立,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教育和發展功能。
附件2
中小學生毒品預防專題教育大綱
一、總目標
在各學科滲透毒品預防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專題教育的形式,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毒品預防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做“珍愛生命、拒絕毒品”的人。
二、分目標
小學:了解毒品危害的簡單知識,遠離毒品危害。
初中:了解有關禁毒的法律知識,拒絕毒品誘惑。
高中:學會自我保護,培養禁毒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發現可疑情況能夠及時報告。
三、教學內容
小學5-6年級:毒品預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4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知道常見毒品的名稱。
2.初步了解毒品對個人和家庭的危害。
3.知道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吸毒。
4.懂得一些自我保護的常識和簡單方法,能夠遠離毒品。
|
1.觀看圖片、資料片或毒品模型等,識別幾種常見毒品。
2.“找一找”活動:播放或介紹一個案例,讓學生找出“案例”中,吸毒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變化和痛苦。通過“找一找”活動,了解毒品的危害。
3.通過活動和游戲,告訴學生不要隨便吃藥,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要自己買“營養品”等。
4.收集生活中吸煙、酗酒對身體帶來危害的案例。
|
初中:毒品預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6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知道毒品的概念,能識別常見毒品名稱。
2.進一步了解毒品對個人和社會的危害。
3.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是犯罪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懲處。
4.學會一些拒絕毒品的方法,能夠保護自己不受毒品侵害。
|
1.列舉常見毒品的名稱和俗稱,收集毒品危害的相關資料。
2.參觀禁毒教育基地或禁毒教育展室,觀看禁毒教育影視片。
3.討論吸毒對個人、家庭和社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4.運用學過的相關法律條款,分組談談法律如何保護未成年人不吸毒、如何打擊毒品違法犯罪?
5.討論“對好奇的事就要去嘗試,是對的嗎?”以吸毒為例,引導學生對“好奇”、“從眾”等心理的正確認識,知道一些毒犯誘惑青少年吸毒的常見手法,學會拒絕毒品的基本技巧。
|
高中:毒品預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4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懂得選擇毒品就是自我毀滅,學會向毒品說“不”。
2.了解當前禁毒工作面臨的形勢,增強禁毒意識。
3.培養社會責任感,參與學校、社區組織的禁毒宣傳活動。
|
1.辯論或討論“為什么說選擇毒品就是自我毀滅?怎樣向毒品說‘不’”,在挫折、壓力和誘惑面前學會正確選擇。
2.以組為單位,利用多種方法,收集有關禁毒形勢、禁毒措施、禁毒成果、禁毒宣傳和預防教育等資料。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了解禁毒工作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從自身做起,增強禁毒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學生自己擬訂一個參加學?;蛏鐓^組織的禁毒活動的計劃,積極參與“禁毒志愿者”、“社區青少年遠離毒品”、“不讓毒品進我家”、創建“無毒社區”等活動。
|
四、實施建議
1.本專題教育從小學五年級至高中二年級每年安排2課時進行教育,課時由學校從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或班會、團隊會中進行安排。教育應采取多種形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本專題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禁毒意識和防毒能力,培養禁毒的社會責任感,不做考試要求。
3.為規范全國毒品預防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公安部將組織編寫有關的教育材料,供各地使用。各地也可根據專題教育大綱的要求選取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
附件3
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
一、總目標
在各科滲透環境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專題教育的形式,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與能力,培養學生對環境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引導學生選擇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
二、分目標
小學1—3年級:親近、欣賞和愛護自然;感知周邊環境,以及日常生活與環境的聯系;掌握簡單的環境保護行為規范。
小學4—6年級:了解社區的環境和主要環境問題;感受自然環境變化與人們生活的聯系;養成對環境友善的行為習慣。
初中:了解區域和全球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后果;思考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有相互聯系;理解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覺采取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高中:認識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理解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在經濟技術、政策法律、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養成關心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內容
小學1—3年級: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12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感知身邊環境的特點及變化。
2、表達自己對身邊環境的感受。
3、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間,需要自然資源和能源。
4、感知日常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5、了解并實踐小學生在環保方面的行為規范。
|
1、通過觸摸大樹、傾聽自然的聲音等游戲,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自然,講述對自然的感受。
2、列舉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自然的生活用品。
3、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描繪練習本、鉛筆或橡皮的“旅程”(原料采集—生產與包裝—銷售—使用—廢棄與再處理—引起的環境變化,等等)。
4、調查不同家庭的用水情況,統計和比較用水量的差異。
5、環保知識競賽或廢物再利用比賽。
6、對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檢查和評價自己對環境的行為習慣,提出改進設想。
|
小學4—6年級: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12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調查和了解社區和地方環境的基本特點。
2、知道本地區主要環境問題的表現,能初步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3、了解社區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其與人們生活的聯系。
4、知道什么樣的環境是好的環境,以及建設良好環境的途徑和方法。
5、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判斷對環境友好的和不友好的行為。
|
1、觀察學校周邊的環境,繪制社區平面圖。
2、通過手工制作、廣告設計或編小報等方式,展現本地區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3、圍繞社區主要環境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其原因、后果、解決辦法。
4、觀看照片或與當地居民交流,了解本地區20年來環境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討論二者的聯系。
5、分組設計一份學校環境建設規劃或社區環境建設規劃。
6、收集有關垃圾分類的資料,講座垃圾分類的好處及具體做法。
7、通過表演、漫畫、制作標語等方式向周圍人宣傳對環境友好的行為方式。
|
初中: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12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了解當前主要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環境問題,探究其后果。
2、結合地方實際,理解不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3、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4、了解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解決地方環境問題方面的重要舉措。
5、反思日常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倡導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
1、看錄像、圖片或文字資料,了解全球及我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2、調查和比較清潔生產與非清潔生產的異同。
3、根據有關資源或能源消耗的統計數據,預測50年后的資源或能源發展狀況,討論環境承載力問題。
4、與地方環保部門或環保組織成員座談,或請他們做講座,介紹各自在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工作任務和成效。
5、分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裝,分析這些包裝的作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6、辯論:是不是只有高消費才能保證生活質量?
|
高中: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8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運用各學科相關知識,綜合分析環境問題的社會根源。
2、知道人們對環境的不同認識和價值取向對其環境態度和行為有所影響。
3、思考解決環境問題所需要的正確的倫理和價值觀。
4、知道環境法律的出現原因和過程;結合實例,思考政策,法律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作用。
5、知道個人有責任通過一些公眾參與活動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做出貢獻,如向有關部門提出關于地方環境規劃和建設的合理化建議;參加環保公益活動等。
|
1、選擇一種全球環境問題,通過聯想和概念圖的方法分析與之相關的各種自然和社會因素。
2、角色扮演:社會各界(包括一次性用品的研究者、生產者、消費者、經營者、回收者、環衛工人、環保部門和民間環保組織的代表,普通居民等)對限制一次性用品的生產和使用的討論。
3、根據報刊或電視中有關環境問題的新聞報道,分析作者的立場,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如誰該為環境惡化承擔責任,如何才能解決環境問題等。
4、收集各學科中描述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古語和評論,并相互交流。
5、根據實際發生的由環境問題引起的法律糾紛(如環境保護稅、住房的陽光權等),組織“模擬法庭”活動。
6、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討論和制訂一份環境保護行為規范,向全校師生宣傳,并與其它學校交流。
|
四、實施建議
1、本專題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按平均每學年4課時安排教學內容,小學1—3年級12課時,4—6年級12課時,初中12課時,高中8課時。學??梢愿鶕镜貙嶋H情況對每學年的課時安排做適當調整。課時由學校從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進行安排。
2、本專題教育強調貼近生活實踐,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學校和教師要依據本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參照教學活動建議,選取具有地方特點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從身邊開始認識環境、關心環境,積極參加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各種活動,建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課時比例為3:1。
3、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校和教師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靈活選擇多種教學途徑與方法,并指導學生根據各自特點選擇適宜的學習方式。
4、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現象及各種層次的環境問題展開調研,思考各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對人與環境關系的反思意識和能力。
5、從可解決的問題入手,教室、學校、家庭和當地社區的顯示環境問題作為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起點,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實際行動增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愿意進一步參與改善環境的行動。
6、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環境態度、技能和行為,以及參與環境教育學習活動的表現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成效。